不辭北戰(zhàn)與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筆底,可從一卷識楸抨。
楊官璘的出現(xiàn),在象棋壇上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奇跡,他是中國自有象棋歷史以來,成就最大的棋人。
為什么說楊官璘創(chuàng)造的奇跡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沒有師承,棋藝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這在象棋名手中實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學棋,能達到他那樣爐火純青、前無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來,只此一人而已!
掃蕩群雄 保持不敗
第二個更大的“奇跡”是,以往的象棋名手雖多,但卻沒有一個人能保持不敗的紀錄。原來象棋之道,相生相克,各家各派,出手不同,甲能勝乙,乙能勝丙,甲卻未必能勝丙。例如以前的國手“七省棋王”周德裕,和盧輝公私對弈,每戰(zhàn)皆勝,但卻在公開賽中,慘敗于董文淵。但董文淵卻又從未勝過盧輝一局。因此要評論一流名手的等第,實在很難。過去的國手也只是在總的成績上超邁群雄,而并非能掃蕩群雄的。
可是楊官璘自一九五一年成名以后,遍游南北,大小數(shù)千戰(zhàn),與各方名手角逐,從未失敗,真可說是所向無敵,戰(zhàn)績輝煌。而且古代的國手,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地方割據(jù),或因保名避戰(zhàn),很少能與國中所有高手一一較量的。而大陸今日,南北一家,各方名手,此來彼往,楊官璘和國中有名氣的棋人,幾乎都對過局。所以楊官璘之稱為國手,才是真正的國手,他的境遇,也是過去的國手所夢想不到的。
鋒芒不露 大智若愚
楊官璘是廣東東莞人,拙于言辭,長于思考,從外表看來,他像誠樸的“鄉(xiāng)下人”,智慧的光芒,并不炫露;但他卻正是“大智若愚”,以樸實無華的作風,潛心研究,一步一步走到了光輝的頂點。
他是一個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歡下棋,常和鄉(xiāng)人對弈,年紀很輕,就獲得了“東莞棋王”的稱號。可是,東莞棋風雖盛,到底缺乏一流好手,那時他自己也不知道,若拿全國性的象棋水平做標準,他自己能達到什么境界。
正是因此,他不滿足于只作一個縣份的棋王,于是興起了“問鼎中原”之念,像古代傳說中的武師,技成之后就背起黃包袱游學四方,江湖較技,以求精益求精。他背的“黃包袱”是楸枰三十二子,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廣州。
廣州在近二三十年中,是全國象棋水準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龍臥虎,能者頗多。他初出茅廬,自然還未能登峰造極,因此和名手對弈,初期還是負多勝少。但廣州的棋壇老將,“華南四大天王”中碩果僅存的盧輝,已經(jīng)看出了他的天才,當時就對人說:“楊君的棋藝,現(xiàn)在雖遜于我,但將來一定超越老夫!北R老前輩的話,現(xiàn)在是完全說中了。
擊敗盧李 奠定地位
一九五零年,香港舉辦港、穗,澳三角象棋賽,他從東莞出來參加,那時他的棋藝雖已有了提高,但和第一流名手的功力,距離尚遠,在象棋圈里,也還沒有什么聲名。他感到天才必須輔以學力,無師必須覓師,他所覓的“師”乃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棋譜。他在香港這段期間,曾閉門修煉,排拆古今名譜,研究高手對局,終于豁然貫通,而且修正了不少古譜的錯誤。這時他功力大進,已躋進一流之列了。就在那年,香港的象棋會舉辦了一次會員賽,他擊敗盧輝的高足李志海而獲得了冠軍,自此奠定了他在棋壇的地位。
可是他在香港那段期間,卻又是最郁郁不得志的時期。他的好友王蘭友曾敘述他那段時期的生活道:“在香港靠象棋吃飯實在不易,他沒有圓滑的交際本領,又沒有那些有錢有閑的人在后面捧場,盡管他棋下得好,但找口飯吃,有時也成問題。于是他窮了,三番五次的,想在修頓球場擺棋攤來找生活!痹谙愀坌揞D球場的棋攤,那是失意的職業(yè)棋人的“出路”,做的是五角一元的“生意”,有時還要喝西北風。生活是夠悲慘的。幸好,他的天才不該被這樣埋沒,朋友們告訴他在大陸藝人受到優(yōu)待的事實,告訴他凡有一技之長都有發(fā)展的事實,于是他辭別了香港,回到了他那古老的但又是年輕的國家,在新的社會中,將他的棋藝獻給大眾,F(xiàn)在他周游南北,在各大城市公開表演,所至都受歡迎。他不但不用憂慮生活,而且獲得以前棋人所不能獲得的尊重。
南黃北周 冶成國手
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到廣州的,回去后不久就參加在上海舉行的華東華南區(qū)際賽,榮獲冠軍。第二年和華南另一名手陳松順聯(lián)袂北上,與上海、漢口、北京各地名手較量,從未輸過一局,震驚了整個棋國。棋壇好手都認為他的棋藝,超妙穩(wěn)健,兩俱有之,已熔“南黃北周”(黃松軒與周德裕)于一爐,而且有凌駕之勢。
楊官璘登上國手的寶座,這不是容易的,大陸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領,要保持不敗紀錄,那非但要有自己獨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曉各家各派之長。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師,在印度那爛陀寺講經(jīng)論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習七十二派小乘諸宗一樣。
楊官璘的輝煌戰(zhàn)史,紙不勝書,這里只舉出他幾次重要的戰(zhàn)役,也可看到他的驚人技業(yè),和成功之不易幸至。
幾番猛戰(zhàn) 名傳遐邇
一、三敗陳松順。陳松順是華南“棋怪”鐘珍的首徒,鐘珍的棋陰險毒辣是出了名的。當年“華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黃松軒以中炮夾馬、大刀闊斧的攻勢見長,但一對鐘珍,卻毫無辦法(據(jù)說新式象棋開局法中,屏風馬對當頭炮的炮二進一抵御攻方過河車的著法,便是鐘珍首創(chuàng)的)。陳松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深沉善變,盡得師門心法,而綿密精煉更勝乃師。陳在抗戰(zhàn)期間,走遍湘、桂、黔、滇,未逢敵手,又曾參加穗、港、澳埠際賽,獲個人長勝將軍。解放后,遠游上海、南京,亦所至告捷。當時楊官璘也正是北征載譽歸來,于是在一九五三年夏,兩雄相遇,在廣州嶺南文物宮舉行十局大賽,賽程經(jīng)過,非常緊湊,結果楊官璘勝四負三和三,多勝一局。一九五四年與五五年,楊陳又分別在廣州、上海作十局大賽,結果也是楊官璘獲勝。
二、擊敗董文淵與何順安。董文淵飲譽棋壇二十余年,未滿二十歲,即擊敗當時的國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壇。楊官璘初到香港時,也曾敗給董文淵一局。但自一九五二年楊成名之后,楊董先后比賽數(shù)十局,都是楊官璘獲勝。尤其最近在武漢之戰(zhàn),楊更是大捷,在八局對賽中,董僅勝一局。何順安是華東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淵之后,但攻殺凌厲,卻在董上。他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敗陳松順、李義庭、朱劍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挾戰(zhàn)勝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楊官璘作十局大賽,結果楊五勝五和,又以壓倒之勢大勝。
七雄之爭 一人稱霸
三、七雄奪鼎,保持長勝。廣州是全國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嶺南文物宮主辦“七雄奪鼎賽”。七雄乃:楊官璘、陳松順、盧輝、袁天成、覃劍秋、朱德源、陳鴻鈞,都是棋壇上頂尖兒的人物。結果楊官璘雄據(jù)擂臺,任由六雄輪流攻打,又保持了不敗的紀錄,奪得銀鼎。
四、戰(zhàn)勝李義庭。李義庭是最近兩年最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壇出現(xiàn)時,年方十六歲,就擊敗朱劍秋、侯玉山,迫和陳松順、董文淵、何順安等名手,當時楊官璘和他對弈四局,也是比對成和。今年春他到廣州比賽,又擊敗陳松順,聲名更著,有“棋壇慧星”之稱。但最后碰到楊官璘,卻以四和二負見敗。其后幾次公私對弈,也是楊官璘占勝。楊官璘初遇李義庭時,大抵因摸不住對方家數(shù),才被對方戰(zhàn)成平手。其后,楊官璘每戰(zhàn)都采緊密纏打的對殺戰(zhàn)略,李義庭究輸在欠缺經(jīng)驗,走對攻局就不是楊官璘的對手了。
闡揚弈藝 大有功勞
除掉這幾場重要的戰(zhàn)役外,其他名手如謝俠遜(以前有“棋壇總司令”之稱)、寶國柱(華東棋壇名宿)、林奕仙(棋壇老將,一九三一年曾代表華東至香港比賽,有“中炮大王”之稱)、羅天揚(李義庭之師,湖北名宿)、朱劍秋(與周德裕、董文淵并稱“揚州三劍客”)等,也都先后敗在楊官璘之手。
楊官璘不但實戰(zhàn)的成績極其輝煌,而且對弈藝的闡揚,也有很大貢獻。例如在布局法上創(chuàng)新式五六炮開局法,獨成一家;對古譜拆法的錯誤,如五七炮棄車局、當頭炮棄馬陷車局等,都有所糾正,詳列著法,真可說是“探古人未載之秘,窮古人未得之源”。
論局著書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傳入中國,歷代演變,而成為今日的中國象棋,在民間流行的普遍,遠超于任何娛樂。千余年來,名手輩出,但論成就之大與際遇之佳,楊官璘都是第一人。照中國今日棋風之盛,我們有理由相信“后有來者”,但“后來者”卻必須吸取前人的經(jīng)驗,因此對“前無古人”的楊官璘棋藝,實在是每個有志于學象棋的人,都該研究的。所以楊官璘《棋國爭雄錄》的出版,可說是棋壇的一大喜訊。
在《棋國爭雄錄》中,楊官璘將他與各方名手的對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對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詳加評釋,固可供讀者揣摩,俾熟習各派大師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學習之資,亦可作棋壇文獻。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楊官璘好友王蘭友的按語,對于戰(zhàn)況經(jīng)過,賽時氣氛,都有極其生動的描述。當其在報上發(fā)表時,由于按語是根據(jù)每日戰(zhàn)情寫的,結果如何,當要看“明日分解”。其緊張精彩之處,就有如讀武俠小說一樣,F(xiàn)在全書出版,讀者對每個戰(zhàn)役,更可觀其全貌,讀起來當可更增加興趣。
。河鹕 一九五五年十月八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