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UploadFiles/201112/20111218145732329.jpg)
![](/Article/UploadFiles/201112/20111218145732498.gif)
查看全部體育圖片 循環(huán)圖片
記者白國華浙江溫嶺報道 趙鑫鑫居然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三十一代孫。
在趙鑫鑫的老家溫嶺市溫嶠鎮(zhèn)趙橋村,趙鑫鑫的大伯父趙業(yè)生的家里,記者見到了關(guān)于黃巖西橋趙氏的族譜,厚厚的幾十本族譜見證了趙家曾經(jīng)的一段不平凡歲月。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二子名曰趙德昭,封燕王,其四弟即為楊家將評書里著名的八賢王趙德芳。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前,聽從母親杜氏的勸告,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是為宋太宗——這不符合中國封建皇朝的繼承順序。
對此,史學(xué)上的一點解釋是:當(dāng)時杜氏的意思是趙匡胤傳給趙匡義,然后由趙匡義再傳給弟弟趙廷美,最后由趙廷美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們,但是最后趙匡義卻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三兒子趙恒,是為宋真宗,于是,北宋皇朝的皇帝們就都是太宗支派的子孫,而太祖支派的子孫隨著年代的變遷最后變得和庶民無異。黃巖西橋趙氏的第一世祖宗趙德昭在長大成人以后更是讓宋太宗動了殺機。宋太宗在北伐幽州失敗以后借故逼著他自殺。趙德昭死時年僅29歲。
西橋趙氏的第六世祖趙子英于北宋宣和二年擔(dān)任臺州府黃巖(今浙江省黃巖市)縣丞,其后發(fā)生了著名的“靖康之難”,金兵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以后把徽宗、欽宗二帝俘虜?shù)搅吮狈,太宗支派的子孫則在這次大劫難中幾乎被金兵屠殺殆盡,而趙子英則因為“中原倜擾不可歸家焉”,被迫定居浙江黃巖。從此,趙氏子孫開始了在黃巖生根發(fā)芽的過程。
到了十三世趙宜綗,家境貧困的他成為蔡橋村一戶財主人家的倒插門女婿。但他最后的四個兒子都姓了趙而沒有姓蔡,于是后來的蔡橋村便成了趙橋村,也就是今天趙鑫鑫的老家——此時為明朝永樂年間,趙家人在此定居至今已經(jīng)將近600年。
在關(guān)于趙鑫鑫的族譜紀(jì)錄上,能清晰地看到,趙鑫鑫的族名應(yīng)為趙欽鑫,1988年出生,原名趙信鑫,后來因為趙鑫鑫五行缺金,于是父母把他的名字改為趙鑫鑫。
趙橋村在1993年重修了族譜,而且還建造了祠堂,上面懸掛的是宋朝歷代皇帝的畫像,這些畫像都是修族譜之人根據(jù)上一代的畫像一代一代臨摹下來的,而門口的對聯(lián):“禮樂詩書科甲第,金枝玉葉帝王家”原文出自南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之手,是他在游學(xué)黃巖的時候特意為趙子英一家而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