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眾多名棋手,大都帶有一種渾號,這些渾號雖 具尊意但比較俚俗,反映了象棋這一項目有市井文化的特性。 如華南的李慶全等四大名手諢號為“四大天王”;揚州的楊萬 源和朱錦堂稱“哼哈二將”;再如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李武尚, 譽之為“白蓮教主”。
(一)諢號來自生活
李武尚,字更上,號忠杰,1904年出生,原籍浙江定海, 因在上海埂貅、生活、棄棋和落籍而成為上海人。李體格魁梧 壯碩,辦事豪爽麻利,喜歡關(guān)顧棋友,頗得人喜愛。在弈棋方 面,他以審棋心細如發(fā)、行棋變化多端著稱。少年時,李在上 海學習電埂醅埂踵時,曾取蹣口場蹺路場鹺茶隆醮棋,即對此 產(chǎn)生興取酰初習藝時,號稱虹口棋王的費春生,讓他雙馬,李 仍感不敵。于是有些棋友諷他“臭棋”。之后,他發(fā)奮習藝, 潛心研究,聽說邑廟四美軒茶苑有不少高手,就到那里跟謝俠 遜、連學正、林弈仙、周煥文等前輩學棋,從讓雙馬開始,漸 至怠蹴、二先、一先。20余歲時,他到暢國茶室弈棋,和名 手羅天揚、吳淞汀酡張錦榮等對弈,初讓二先,被他擊敗,后 改分先,才弧跣勝負,終于達到一流棋手的水平。自此,李武 尚的棋名,在上海灘初步確立。
李武尚獲得“白蓮教主”的稱號,這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guān)。三十年代時,李武尚常出人棋茶隆躒公開場所,他接礎(chǔ)躡 較廣,頭腦靈活,好管閑事,頗有俠氣性格,因此被警察局看 中,接受警察局定期定向報告社會動態(tài)的任務(wù)。從此,他有了 一定的收人,除生活保障外,更提高了他在棋人中的地位,棋 友們以李“神通廣大”、行棋多奇巧,而稱之為“白蓮教主”。 白蓮教原為佛教、彌勒教、明教的混合物,教義是崇尚光明, 認為光明必省醢惡,民間以神通廣大看待之。
三十年代時李武尚主要以名棋手、“包打聽”出現(xiàn),間或 也以生意人的面貌出現(xiàn)。如 1934年他偕林榮興取蹉港弈游, 即以經(jīng)商的名義。李還受聘任《文匯報》象棋專欄的主編,并 在該報發(fā)起的文匯、新聞、申報和香港華字日報的象棋編輯比 賽中,連克新聞報許弼德和申報連學正奪得亞軍。
(二)棋藝也輕靈
李武尚的棋藝,是比較輕靈飄逸的一類。一度他主要弈讓 子棋,尤擅場踮讓雙馬。三十年代早期,李曾和來滬求藝的嘉 興高琪等青年棋手,讓雙馬大戰(zhàn)二十局,他的一炮巡河,一炮 立中,往來突擊,曾使高琪大吃苦頭,大為嘆服。
1934年,李武尚取蹉港弈訪。其時,劉滇光先生倡議香 港的象棋界力舉一次“省港澳象棋比賽”,得到了香港中南體育會羅偉超等的支持后著手籌辦,冠軍獎品是大會評判場酴文 慰揖獻的一只銀鼎,另外還有孔教會李善卿等人贊助。于是, 廣東和澳門都積極籌備,派出實力型的選手參賽。香港方面為 了爭得榮譽,選了聲望最高的周德裕及來港不久的客軍李武尚 等人為代表。廣州方面有“三天王”馮敬如等名手參加。澳門 方面有澳門棋王黃騷、鄧鐵如等人參賽。比賽場上,李的總分雖不及周德裕和廣東的“三天王”馮敬如,但殺敗了澳門棋王 黃騷等名手,最后奪得季軍。從他三次擊敗黃騷的幾局棋來 看,確可見李的棋藝功力和輕靈的棋藝風格。
“省港澳象棋比賽”結(jié)束后,為了助興,李武尚和周德裕 結(jié)成一組,對抗馮敬如和鄧鐵如的一組,雖然弈和,但弈得十 分精彩。
李武尚輕靈飄逸的棋風, 雖然在對子棋中常取得好成 績,但也怕殺性較重的對手。 如他很“怕”殺性特重的“四 小”林榮興、葉景華、董文淵 等。在上海市象棋比賽時,他 對亞軍唐壽松的一局棋,盡管 奔得很輕靈,但對手“殺性” 特重,總是尋求戰(zhàn)機搞突破, 并終于找到缺口。圖36是李 武尚和唐壽松弈至第28回合 的形勢。唐炮六平八,不顧雙 車被黑炮8進2打,李不得不 車3退1,以下炮八進三,士5退4,車四進二,車3退3,車 人進三,最后紅省酰
(三)頗有俠氣
李武尚能夠在上海灘上被尊為“白蓮教主”,除了棋藝高 超外,和他頗有俠氣、比較熱心、善于排解糾紛等有關(guān)。1931 年夏,皖北發(fā)生水災,消息花報上刊登后,李聯(lián)合羅天揚、連 學正等象棋名手,在上海新新公司屋丁酲園設(shè)象棋擂臺,歷時 月余,收入全部捐作賑濟災民,也活躍了上海弈林。
有這樣一件事。1936年,溫州沈態(tài)弈初來上海訪藝,在 老西門的茶館首先碰上了潘敏剛這一對手。主動提出讓沈雙 馬,弈了三局,雙方發(fā)生糾紛。一方面是沈態(tài)弈有理,但人地 生疏,生怕吃虧;另方面是潘敏剛輸棋輸彩,頗為惱怒,但強 詞奪理。李武尚知道原委后,先是向糾紛的雙方各打五十大 板,然后自己下場代潘敏剛弈一盤棋,并弈成和局,使雙方在 弈棋觀棋中消了怒氣,并在經(jīng)濟上抗中處理,使雙方都能夠接 受。
由于李整天在茶室轉(zhuǎn)悠,和各種棋人交談的機會較多,外 地的名棋手來滬時,總要向他打聽些情況,他也正好利用此機 會,了解外地棋手來滬的動向。有一次揚州慢國手張錦榮來滬 訪問,問及上海棋壇的近況,李向張推薦一位新棋手林榮興, 促成了雙方的交流。又如這個林榮興在擊敗眾多名棋手后,有 意向當時全國知名度最高的“七省棋王”周德裕挑戰(zhàn),李也樂 于為之引導取蹉港。還是這個林榮興,后來因抗日烽火剛起, 抽不起鴉片而倒斃街頭,李則自己出錢,為之安葬人殮。
李武尚的俠氣,還反映在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和幫助人上。三十 年代中期,何順安還是葉種德堂藥店的送藥小伙計,由于酷愛 弈棋,在送藥時,常抽空看人弈棋,間或奔一盤。由于何順安 常能弈出超水平的棋,李武尚就收之為徒,經(jīng)常給予指點,還 常和之對弈,使何的棋藝得到迅速的提高,為1945年埂跗周 德裕的象棋擂臺搭了階梯,也為何順安以后成為上海乃至全國 的名棋手鋪平了道路。
李武尚于十年動亂期間死于常州,據(jù)說被揪斗時跳河自盡。
摘自 徐清祥《象棋近代國手名局》
(一)諢號來自生活
李武尚,字更上,號忠杰,1904年出生,原籍浙江定海, 因在上海埂貅、生活、棄棋和落籍而成為上海人。李體格魁梧 壯碩,辦事豪爽麻利,喜歡關(guān)顧棋友,頗得人喜愛。在弈棋方 面,他以審棋心細如發(fā)、行棋變化多端著稱。少年時,李在上 海學習電埂醅埂踵時,曾取蹣口場蹺路場鹺茶隆醮棋,即對此 產(chǎn)生興取酰初習藝時,號稱虹口棋王的費春生,讓他雙馬,李 仍感不敵。于是有些棋友諷他“臭棋”。之后,他發(fā)奮習藝, 潛心研究,聽說邑廟四美軒茶苑有不少高手,就到那里跟謝俠 遜、連學正、林弈仙、周煥文等前輩學棋,從讓雙馬開始,漸 至怠蹴、二先、一先。20余歲時,他到暢國茶室弈棋,和名 手羅天揚、吳淞汀酡張錦榮等對弈,初讓二先,被他擊敗,后 改分先,才弧跣勝負,終于達到一流棋手的水平。自此,李武 尚的棋名,在上海灘初步確立。
李武尚獲得“白蓮教主”的稱號,這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guān)。三十年代時,李武尚常出人棋茶隆躒公開場所,他接礎(chǔ)躡 較廣,頭腦靈活,好管閑事,頗有俠氣性格,因此被警察局看 中,接受警察局定期定向報告社會動態(tài)的任務(wù)。從此,他有了 一定的收人,除生活保障外,更提高了他在棋人中的地位,棋 友們以李“神通廣大”、行棋多奇巧,而稱之為“白蓮教主”。 白蓮教原為佛教、彌勒教、明教的混合物,教義是崇尚光明, 認為光明必省醢惡,民間以神通廣大看待之。
三十年代時李武尚主要以名棋手、“包打聽”出現(xiàn),間或 也以生意人的面貌出現(xiàn)。如 1934年他偕林榮興取蹉港弈游, 即以經(jīng)商的名義。李還受聘任《文匯報》象棋專欄的主編,并 在該報發(fā)起的文匯、新聞、申報和香港華字日報的象棋編輯比 賽中,連克新聞報許弼德和申報連學正奪得亞軍。
(二)棋藝也輕靈
李武尚的棋藝,是比較輕靈飄逸的一類。一度他主要弈讓 子棋,尤擅場踮讓雙馬。三十年代早期,李曾和來滬求藝的嘉 興高琪等青年棋手,讓雙馬大戰(zhàn)二十局,他的一炮巡河,一炮 立中,往來突擊,曾使高琪大吃苦頭,大為嘆服。
1934年,李武尚取蹉港弈訪。其時,劉滇光先生倡議香 港的象棋界力舉一次“省港澳象棋比賽”,得到了香港中南體育會羅偉超等的支持后著手籌辦,冠軍獎品是大會評判場酴文 慰揖獻的一只銀鼎,另外還有孔教會李善卿等人贊助。于是, 廣東和澳門都積極籌備,派出實力型的選手參賽。香港方面為 了爭得榮譽,選了聲望最高的周德裕及來港不久的客軍李武尚 等人為代表。廣州方面有“三天王”馮敬如等名手參加。澳門 方面有澳門棋王黃騷、鄧鐵如等人參賽。比賽場上,李的總分雖不及周德裕和廣東的“三天王”馮敬如,但殺敗了澳門棋王 黃騷等名手,最后奪得季軍。從他三次擊敗黃騷的幾局棋來 看,確可見李的棋藝功力和輕靈的棋藝風格。
“省港澳象棋比賽”結(jié)束后,為了助興,李武尚和周德裕 結(jié)成一組,對抗馮敬如和鄧鐵如的一組,雖然弈和,但弈得十 分精彩。
李武尚輕靈飄逸的棋風, 雖然在對子棋中常取得好成 績,但也怕殺性較重的對手。 如他很“怕”殺性特重的“四 小”林榮興、葉景華、董文淵 等。在上海市象棋比賽時,他 對亞軍唐壽松的一局棋,盡管 奔得很輕靈,但對手“殺性” 特重,總是尋求戰(zhàn)機搞突破, 并終于找到缺口。圖36是李 武尚和唐壽松弈至第28回合 的形勢。唐炮六平八,不顧雙 車被黑炮8進2打,李不得不 車3退1,以下炮八進三,士5退4,車四進二,車3退3,車 人進三,最后紅省酰
(三)頗有俠氣
李武尚能夠在上海灘上被尊為“白蓮教主”,除了棋藝高 超外,和他頗有俠氣、比較熱心、善于排解糾紛等有關(guān)。1931 年夏,皖北發(fā)生水災,消息花報上刊登后,李聯(lián)合羅天揚、連 學正等象棋名手,在上海新新公司屋丁酲園設(shè)象棋擂臺,歷時 月余,收入全部捐作賑濟災民,也活躍了上海弈林。
有這樣一件事。1936年,溫州沈態(tài)弈初來上海訪藝,在 老西門的茶館首先碰上了潘敏剛這一對手。主動提出讓沈雙 馬,弈了三局,雙方發(fā)生糾紛。一方面是沈態(tài)弈有理,但人地 生疏,生怕吃虧;另方面是潘敏剛輸棋輸彩,頗為惱怒,但強 詞奪理。李武尚知道原委后,先是向糾紛的雙方各打五十大 板,然后自己下場代潘敏剛弈一盤棋,并弈成和局,使雙方在 弈棋觀棋中消了怒氣,并在經(jīng)濟上抗中處理,使雙方都能夠接 受。
由于李整天在茶室轉(zhuǎn)悠,和各種棋人交談的機會較多,外 地的名棋手來滬時,總要向他打聽些情況,他也正好利用此機 會,了解外地棋手來滬的動向。有一次揚州慢國手張錦榮來滬 訪問,問及上海棋壇的近況,李向張推薦一位新棋手林榮興, 促成了雙方的交流。又如這個林榮興在擊敗眾多名棋手后,有 意向當時全國知名度最高的“七省棋王”周德裕挑戰(zhàn),李也樂 于為之引導取蹉港。還是這個林榮興,后來因抗日烽火剛起, 抽不起鴉片而倒斃街頭,李則自己出錢,為之安葬人殮。
李武尚的俠氣,還反映在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和幫助人上。三十 年代中期,何順安還是葉種德堂藥店的送藥小伙計,由于酷愛 弈棋,在送藥時,常抽空看人弈棋,間或奔一盤。由于何順安 常能弈出超水平的棋,李武尚就收之為徒,經(jīng)常給予指點,還 常和之對弈,使何的棋藝得到迅速的提高,為1945年埂跗周 德裕的象棋擂臺搭了階梯,也為何順安以后成為上海乃至全國 的名棋手鋪平了道路。
李武尚于十年動亂期間死于常州,據(jù)說被揪斗時跳河自盡。
摘自 徐清祥《象棋近代國手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