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鳳崗博物館,觀看展廳楊官璘
    2008年10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第三屆“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組委會,得到了本屆鳳崗鎮(zhèn)第三屆“楊官璘杯”辦事機構(gòu)張愛金付主任、曹良榮辦事員和象棋老師謝啟文等人的熱情歡迎。席間,張愛金付主任特地邀請我到鳳崗歷史博物館,參觀棋壇宗師楊官璘展廳,她告訴我原第二屆“楊官璘杯”象棋公開賽組委會俞海波(我的好朋友)在那里當館長,我高興的答應著馬上就去。
    鳳崗歷史博物館,座落在園龍山生態(tài)公園。園龍山公園位于鳳崗鎮(zhèn)海拔最高點之一的園龍山。登上公園的觀光塔,可俯覽全鎮(zhèn),遠眺深圳及東莞等多個鎮(zhèn)區(qū)。公園一期占地33公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投資4000多萬元,集人文、休閑、娛樂于一體,已于2007年11月1日隆重開業(yè)。公園設有兩個入口,其中主入口設有群眾休閑區(qū)、兒童游樂場、成人游戲場、激情漂流等娛樂場所,次入口開有一條1.4公里長、6米寬車行道直通山頂,供市民晨練、登山之用。
    園龍山公園的山頂上設立有鳳崗歷史博物館、鳳崗城市展覽館、園龍閣、休息廣場、休息涼亭等。其中,耗資300多萬元的園龍閣坐落于鳳崗全鎮(zhèn)的制高點,其主體高5層共48米。白天,人們可登上塔頂,遠眺鳳崗全景;晚上,人們可以注目絢麗多彩的園龍塔,欣賞鳳崗美不勝收的夜景。
    俞館長介紹給我:鳳崗歷史博物館的展館共有九大部分:前言;第一章鳳崗源流;第二章海外華僑;第三章文物古跡;第四章民俗文化;第五章英勇斗爭;第六章棋壇宗師;第七章今日鳳崗;結(jié)束語。記者記載如下:
    前言:鳳崗,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鳳崗,一方鐘靈敏秀的熱土。
    鳳崗歷史悠久,早在宋末元初,就有先民在這里入居。到明清時期,一批又一批客家人從河南、福建、江西等地遷徒而至,立村筑圍,將此荒涼無序之地變成了民風淳樸的禮儀之鄉(xiāng)。八百年瓜瓞綿延,英雄豪杰輩出,在發(fā)展生產(chǎn)、抗擊外辱、遷播海外、傳承文明等方面留下了光輝的奮斗史跡和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鳳崗的經(jīng)濟建沒突飛猛進,社會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昌盛、文明和諧的景象。
    鳳崗歷史博物館沿著鳳崗的發(fā)展軌跡擷取歷史亮點,本著“實事求是、詳今略古”的原則,通過珍貴的文史資料、實物、圖片,展示了一代代鳳崗人走過的崢嶸歲月。人們可以從中更好有認識鳳崗、了解鳳崗,發(fā)揚鳳崗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而激發(fā)起鳳崗人民熱愛鳳崗、建設鳳崗的巨大熱情,共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章鳳崗源流:鳳崗,古稱塘瀝洞。民國初期,因建鳳崗圩,確立鳳崗這個地名。據(jù)史料記載,鳳崗人的始祖原居地在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qū),因戰(zhàn)亂逐漸南遷,再到珠江三角洲一帶,于是元明兩朝遷入鳳崗立村定居,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图以捳Z系人,多在唐宋兩朝遷徙至福建和江西,于元明兩朝陸續(xù)遷到梅縣、惠陽地區(qū),又在明末清初遷鳳崗立村定居,客家人在鳳崗立村定居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略。
    第六章棋壇宗師:
    一、特級大師楊官璘
    楊官璘(1925年—2008年),鳳崗塘瀝村人。自幼酷愛象棋,其父兄都頗通棋藝。他五歲開始與鄉(xiāng)人對弈,10歲就被鄉(xiāng)鄰稱為“鄉(xiāng)下棋王”。1939年,楊官璘小學畢業(yè)后,在裁縫店當小伙計。他能一面裁剪衣服,一面同時與數(shù)人下棋。鄉(xiāng)鄰給他編了歌謠:手車衣,口對弈,挑起扁擔走象棋。
     1949年,他到香港謀生,當上一名職業(yè)棋手。1951年起在廣州從事象棋研究及比賽。是年,楊官璘到上海參加擂臺賽,擊敗上海棋壇大師董文淵,邁上稱雄全國的一大步。1955年,在廣州舉辦的七雄奪鼎賽上榮獲冠軍。1956年,全國第一屆象棋錦標賽在北京舉行,楊官璘一路凱歌,順利進入決賽。在與稱“小神童”李義庭的決賽中,楊官璘以多年走南闖北的豐富經(jīng)驗擊敗對手,奪得了冠軍。以后,他又在1957年、1959年、1962年先后共四次奪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1977年、1987年獲亞洲象棋名手邀請賽冠軍。作為主教練和主力隊員,他指導和率領廣東象棋隊先后7次奪得全國男子團體冠軍。1982年他被授予國家第一批象棋特級大師稱號,同年還獲國家體育運動成績榮譽獎,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范。1989年他被評為建國40年杰出教練員之一,1999年被評為“新中國棋壇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從1956年開始,楊官璘擔任《象棋》月刊主編,致力于象棋研究著書立說!掇牧中缕、《弈林精華》、《棋國爭雄錄》、《象棋春秋》等是他的代表作。作為棋壇的杰出人物,楊官璘曾當選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廣東省政協(xié)一、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擔任過第一、二屆亞洲象棋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楊官璘在中國象棋運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紀錄。
     二、楊官璘棋人棋事
     楊官璘在棋界有不少雅號。如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他被譽為象棋“圣手”。在歐美,他被稱為“象棋藝術(shù)的貝多芬”。在民間,他被譽為象棋“祖師爺”、象棋“魔術(shù)師”、“混世魔王”。后來,人們都喜歡楊官璘為“魔叔”。熟悉楊大師的人都說,這其中的“魔”字,正是道出了楊大師的棋道之妙。
    楊大師為人嚴謹,講究原則,在廣東省棋隊中流傳著這樣一些故事。
有一天下午,棋隊開會。領隊會前說好5點前結(jié)束,但到了5點15分,領隊還在作總結(jié)講話。楊大師兩次提醒均告無效后,他便站起身來不客氣地說:“對不起,已經(jīng)到了鍛煉身體的時間了,恕我不奉陪。”然后招呼隊友離場打乒乓球,弄得領隊十分尷尬。
    又有一次,棋隊出外比賽。定好時間是下午2點集中乘車出發(fā)。2點剛到,擔任主教練的楊大師便叫開車,其時還差一名隊員未到。有人見那位遲到者正走過來,叫等一下。孰知楊大師執(zhí)意不肯,稱時間已過,遲到者責任自負,堅持讓司機開車。此后,棋隊外出比賽,誰也不敢再遲到了。
楊大師一生對象棋事業(yè)不斷追求,后來當教練,培養(yǎng)了呂欽、許銀川等特級大師。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他每周兩次到二沙島訓練基地指導年輕一輩棋手訓練,風雨無阻。如果有事來不了,還會跟弟子們請假。
     1997年“五羊杯”賽前一天,楊大師相濡以沫的老伴不幸過世。第二天晚上比賽開始,在后臺觀戰(zhàn)拆棋研究的棋手,都以為楊大師會不來了。然而,剛開賽,楊大師便依然準時出現(xiàn)在賽場后臺。在座所有的棋手,見此無不為之動容,紛紛起身給楊大師讓座,并投去敬佩的目光。
     楊大師在棋界給人近似“刻板”印象,但他竟會與浪漫的小提琴有緣。 1980年,在澳門舉行的亞洲象棋錦標賽閉幕式上,楊大師代表中國隊上臺表演,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一江春水向東流》,贏得了滿堂喝彩。下臺后,楊大師才透露給記者,在生活中,他每天晚上都堅持拉上一段,邊拉邊唱,自娛自樂。楊大師不無自豪地說:“我的小提琴獨奏《沂蒙頌》,一直是棋隊文藝演出的保留節(jié)目呢。”
     三、楊官璘象棋之鄉(xiāng)
     楊大師晚年仍然事業(yè)心極重。他不辭辛苦,應家鄉(xiāng)鳳崗鎮(zhèn)政府的邀請,多次回鄉(xiāng)傳道授藝,關心指導鳳崗群眾性象棋普及活動。在楊大師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鳳崗群眾性象棋活動十分活躍。在鳳崗街鎮(zhèn)廣場、鄉(xiāng)間亭臺,茶余飯后,兩人對弈的情景隨處可見。
     鳳崗鎮(zhèn)政府加大了象棋硬件、軟件投入:2003年,“楊官璘象棋館”落成;2007年“楊官璘象棋廣場”落成,象棋協(xié)會成立;2004年、2006年舉辦了兩屆“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每屆都有十幾個省、市一百多名象棋精英參賽。2006年,鳳崗承辦了全國象棋甲級聯(lián)賽主場開幕式及比賽盛事。鳳崗鎮(zhèn)在中小學中學青少年象棋比賽,培養(yǎng)新一代青少年棋手。象棋活動的普及和發(fā)展,深受鳳崗人民群眾的喜愛,已成為鳳崗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結(jié)束語:鳳崗歷史博物館展示了鳳崗的社會發(fā)展脈絡。通過這扇窗口,人們可以看到鳳崗的縮影。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鳳崗人奮斗圖強的奮斗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民眾抗擊外辱、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海外赤子開拓創(chuàng)業(yè)、回報家鄉(xiāng)的愛國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數(shù)十萬新莞人共創(chuàng)輝煌的創(chuàng)業(yè)史。
    回顧歷史,是為了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tǒng),一代代鳳崗人將續(xù)寫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
鳳崗的明確天更加美好。
    詞云:魅力鳳崗園龍山,開創(chuàng)歷史博物館;
          鳳崗源流記歷史,海外華僑建大功;
          文物古跡震中華,民俗文化盡開顏;
          英勇斗爭眾先烈,棋壇宗師楊官璘;
          今日鳳崗撼世界,鳳崗明天更美好。
    2008年10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第三屆“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組委會,得到了本屆鳳崗鎮(zhèn)第三屆“楊官璘杯”辦事機構(gòu)張愛金付主任、曹良榮辦事員和象棋老師謝啟文等人的熱情歡迎。席間,張愛金付主任特地邀請我到鳳崗歷史博物館,參觀棋壇宗師楊官璘展廳,她告訴我原第二屆“楊官璘杯”象棋公開賽組委會俞海波(我的好朋友)在那里當館長,我高興的答應著馬上就去。
    鳳崗歷史博物館,座落在園龍山生態(tài)公園。園龍山公園位于鳳崗鎮(zhèn)海拔最高點之一的園龍山。登上公園的觀光塔,可俯覽全鎮(zhèn),遠眺深圳及東莞等多個鎮(zhèn)區(qū)。公園一期占地33公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投資4000多萬元,集人文、休閑、娛樂于一體,已于2007年11月1日隆重開業(yè)。公園設有兩個入口,其中主入口設有群眾休閑區(qū)、兒童游樂場、成人游戲場、激情漂流等娛樂場所,次入口開有一條1.4公里長、6米寬車行道直通山頂,供市民晨練、登山之用。
    園龍山公園的山頂上設立有鳳崗歷史博物館、鳳崗城市展覽館、園龍閣、休息廣場、休息涼亭等。其中,耗資300多萬元的園龍閣坐落于鳳崗全鎮(zhèn)的制高點,其主體高5層共48米。白天,人們可登上塔頂,遠眺鳳崗全景;晚上,人們可以注目絢麗多彩的園龍塔,欣賞鳳崗美不勝收的夜景。
    俞館長介紹給我:鳳崗歷史博物館的展館共有九大部分:前言;第一章鳳崗源流;第二章海外華僑;第三章文物古跡;第四章民俗文化;第五章英勇斗爭;第六章棋壇宗師;第七章今日鳳崗;結(jié)束語。記者記載如下:
    前言:鳳崗,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鳳崗,一方鐘靈敏秀的熱土。
    鳳崗歷史悠久,早在宋末元初,就有先民在這里入居。到明清時期,一批又一批客家人從河南、福建、江西等地遷徒而至,立村筑圍,將此荒涼無序之地變成了民風淳樸的禮儀之鄉(xiāng)。八百年瓜瓞綿延,英雄豪杰輩出,在發(fā)展生產(chǎn)、抗擊外辱、遷播海外、傳承文明等方面留下了光輝的奮斗史跡和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鳳崗的經(jīng)濟建沒突飛猛進,社會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昌盛、文明和諧的景象。
    鳳崗歷史博物館沿著鳳崗的發(fā)展軌跡擷取歷史亮點,本著“實事求是、詳今略古”的原則,通過珍貴的文史資料、實物、圖片,展示了一代代鳳崗人走過的崢嶸歲月。人們可以從中更好有認識鳳崗、了解鳳崗,發(fā)揚鳳崗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而激發(fā)起鳳崗人民熱愛鳳崗、建設鳳崗的巨大熱情,共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章鳳崗源流:鳳崗,古稱塘瀝洞。民國初期,因建鳳崗圩,確立鳳崗這個地名。據(jù)史料記載,鳳崗人的始祖原居地在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qū),因戰(zhàn)亂逐漸南遷,再到珠江三角洲一帶,于是元明兩朝遷入鳳崗立村定居,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图以捳Z系人,多在唐宋兩朝遷徙至福建和江西,于元明兩朝陸續(xù)遷到梅縣、惠陽地區(qū),又在明末清初遷鳳崗立村定居,客家人在鳳崗立村定居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略。
    第六章棋壇宗師:
    一、特級大師楊官璘
    楊官璘(1925年—2008年),鳳崗塘瀝村人。自幼酷愛象棋,其父兄都頗通棋藝。他五歲開始與鄉(xiāng)人對弈,10歲就被鄉(xiāng)鄰稱為“鄉(xiāng)下棋王”。1939年,楊官璘小學畢業(yè)后,在裁縫店當小伙計。他能一面裁剪衣服,一面同時與數(shù)人下棋。鄉(xiāng)鄰給他編了歌謠:手車衣,口對弈,挑起扁擔走象棋。
     1949年,他到香港謀生,當上一名職業(yè)棋手。1951年起在廣州從事象棋研究及比賽。是年,楊官璘到上海參加擂臺賽,擊敗上海棋壇大師董文淵,邁上稱雄全國的一大步。1955年,在廣州舉辦的七雄奪鼎賽上榮獲冠軍。1956年,全國第一屆象棋錦標賽在北京舉行,楊官璘一路凱歌,順利進入決賽。在與稱“小神童”李義庭的決賽中,楊官璘以多年走南闖北的豐富經(jīng)驗擊敗對手,奪得了冠軍。以后,他又在1957年、1959年、1962年先后共四次奪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1977年、1987年獲亞洲象棋名手邀請賽冠軍。作為主教練和主力隊員,他指導和率領廣東象棋隊先后7次奪得全國男子團體冠軍。1982年他被授予國家第一批象棋特級大師稱號,同年還獲國家體育運動成績榮譽獎,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范。1989年他被評為建國40年杰出教練員之一,1999年被評為“新中國棋壇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從1956年開始,楊官璘擔任《象棋》月刊主編,致力于象棋研究著書立說!掇牧中缕、《弈林精華》、《棋國爭雄錄》、《象棋春秋》等是他的代表作。作為棋壇的杰出人物,楊官璘曾當選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廣東省政協(xié)一、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擔任過第一、二屆亞洲象棋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楊官璘在中國象棋運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紀錄。
     二、楊官璘棋人棋事
     楊官璘在棋界有不少雅號。如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他被譽為象棋“圣手”。在歐美,他被稱為“象棋藝術(shù)的貝多芬”。在民間,他被譽為象棋“祖師爺”、象棋“魔術(shù)師”、“混世魔王”。后來,人們都喜歡楊官璘為“魔叔”。熟悉楊大師的人都說,這其中的“魔”字,正是道出了楊大師的棋道之妙。
    楊大師為人嚴謹,講究原則,在廣東省棋隊中流傳著這樣一些故事。
有一天下午,棋隊開會。領隊會前說好5點前結(jié)束,但到了5點15分,領隊還在作總結(jié)講話。楊大師兩次提醒均告無效后,他便站起身來不客氣地說:“對不起,已經(jīng)到了鍛煉身體的時間了,恕我不奉陪。”然后招呼隊友離場打乒乓球,弄得領隊十分尷尬。
    又有一次,棋隊出外比賽。定好時間是下午2點集中乘車出發(fā)。2點剛到,擔任主教練的楊大師便叫開車,其時還差一名隊員未到。有人見那位遲到者正走過來,叫等一下。孰知楊大師執(zhí)意不肯,稱時間已過,遲到者責任自負,堅持讓司機開車。此后,棋隊外出比賽,誰也不敢再遲到了。
楊大師一生對象棋事業(yè)不斷追求,后來當教練,培養(yǎng)了呂欽、許銀川等特級大師。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他每周兩次到二沙島訓練基地指導年輕一輩棋手訓練,風雨無阻。如果有事來不了,還會跟弟子們請假。
     1997年“五羊杯”賽前一天,楊大師相濡以沫的老伴不幸過世。第二天晚上比賽開始,在后臺觀戰(zhàn)拆棋研究的棋手,都以為楊大師會不來了。然而,剛開賽,楊大師便依然準時出現(xiàn)在賽場后臺。在座所有的棋手,見此無不為之動容,紛紛起身給楊大師讓座,并投去敬佩的目光。
     楊大師在棋界給人近似“刻板”印象,但他竟會與浪漫的小提琴有緣。 1980年,在澳門舉行的亞洲象棋錦標賽閉幕式上,楊大師代表中國隊上臺表演,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一江春水向東流》,贏得了滿堂喝彩。下臺后,楊大師才透露給記者,在生活中,他每天晚上都堅持拉上一段,邊拉邊唱,自娛自樂。楊大師不無自豪地說:“我的小提琴獨奏《沂蒙頌》,一直是棋隊文藝演出的保留節(jié)目呢。”
     三、楊官璘象棋之鄉(xiāng)
     楊大師晚年仍然事業(yè)心極重。他不辭辛苦,應家鄉(xiāng)鳳崗鎮(zhèn)政府的邀請,多次回鄉(xiāng)傳道授藝,關心指導鳳崗群眾性象棋普及活動。在楊大師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鳳崗群眾性象棋活動十分活躍。在鳳崗街鎮(zhèn)廣場、鄉(xiāng)間亭臺,茶余飯后,兩人對弈的情景隨處可見。
     鳳崗鎮(zhèn)政府加大了象棋硬件、軟件投入:2003年,“楊官璘象棋館”落成;2007年“楊官璘象棋廣場”落成,象棋協(xié)會成立;2004年、2006年舉辦了兩屆“楊官璘杯”全國象棋公開賽,每屆都有十幾個省、市一百多名象棋精英參賽。2006年,鳳崗承辦了全國象棋甲級聯(lián)賽主場開幕式及比賽盛事。鳳崗鎮(zhèn)在中小學中學青少年象棋比賽,培養(yǎng)新一代青少年棋手。象棋活動的普及和發(fā)展,深受鳳崗人民群眾的喜愛,已成為鳳崗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結(jié)束語:鳳崗歷史博物館展示了鳳崗的社會發(fā)展脈絡。通過這扇窗口,人們可以看到鳳崗的縮影。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鳳崗人奮斗圖強的奮斗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民眾抗擊外辱、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海外赤子開拓創(chuàng)業(yè)、回報家鄉(xiāng)的愛國史。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數(shù)十萬新莞人共創(chuàng)輝煌的創(chuàng)業(yè)史。
    回顧歷史,是為了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tǒng),一代代鳳崗人將續(xù)寫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
鳳崗的明確天更加美好。
    詞云:魅力鳳崗園龍山,開創(chuàng)歷史博物館;
          鳳崗源流記歷史,海外華僑建大功;
          文物古跡震中華,民俗文化盡開顏;
          英勇斗爭眾先烈,棋壇宗師楊官璘;
          今日鳳崗撼世界,鳳崗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