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象棋活動在民間蓬勃發(fā)展的情況不僅在當時文人撰寫的小說中有明顯的反映,而且在當時民間流行的民歌、山歌、雜曲、小調中可以得到證實。
明末杰出的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壯年時經常出入于歌樓酒館。由于他有機會較為廣泛地接觸市民階層,對民間和市民的生活非常熟悉。他采集當時盛行于歌樓妓院和市坊閭巷之間的時調小曲,編成《掛枝兒》和《山歌》兩本民歌集子。其中就有反映當時民間象棋活動的時調小曲。
例如:《掛枝兒·詠部八卷》有一首題為《象棋》的情曲:“悶來時,取過象棋來下。要你做士與象,得力當家。小卒兒向前行,休說回頭話。須學車行直,莫似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思情也,我就炮兒般一會子打!
曲調“掛枝兒”初時流行于我國北方,后傳至南方,最后“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分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人人喜聽之”。它在16世紀末風行一時,傳唱極盛。此處所引《象棋》小曲,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雖已不可考,但可肯定地說,它是明萬歷后所流行的一首民間歌曲。曲詞用天真的即興比喻,女主人公對于丈夫的苦心規(guī)勸,以及那絕不容許丈夫見異思遷的語辭,所反映的完全是市民婦女階層的思想,具有明顯的時代和社會特征。
情歌是明代時調小曲所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情歌的作者大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物,通過比喻、象征、雙關等表現(xiàn)手法,把情愛生活中人們的各種思想感情生動地描繪出來。由于明萬歷年間市民象棋特別興盛,常被時調小曲的創(chuàng)作者們信手采集,譜成歌曲廣為傳唱,因此以象棋作喻體的情歌,頗為常見。
馮夢龍所輯集的民歌集《山歌》卷六《雜歌四句》中也有詠《棋》兩首:“收了象棋著圍棋,姐道我郎呀,你著著雙關教我[冉阝]亨移,零了中間吃郎打子轆轤結,結來結去死還渠!
“收了圍棋下象棋,石炮當頭須防兩肋車,我只道你雙馬飲泉叉起個羊角士,羅道你一卒鉆心教我難動移!
以上二首詠棋的情曲,馮夢龍也收入他編輯的《黃山謎》中,曲詞除個別稍不同外基本相同。曲詞中一些象棋術語均系雙關語。當頭炮、兩肋車、雙馬飲泉都是隱喻對方為了求愛向我方發(fā)起的主動進攻,而叉起羊角士則暗指我方的拒愛,一卒鉆心是指我方筑起的拒愛防御體系被對方巧妙攻破,對方終于牢牢地占據(jù)了自己的心。這等于是通過這首象棋情曲隱隱約約地告訴對方:你的求愛已經成功。全曲運用雙關性的象棋術語在男女雙方之間傳情達意,頗為有趣。如果不是男女雙方均善象棋,了解象棋布局和殘局殺法的術語的意義,絕創(chuàng)作不出這種歌曲。設想象棋不是在當時民間盛行,這類歌曲也決不會廣為傳唱,同時為一般市民所理解。
以上詠棋曲,充分反映江南吳語地區(qū)象棋在民間盛行的事實。
《山歌》卷七《私情雜體》中又有《象棋》情歌一首,歌詞是:“結識私情像象棋,棋逢敵手費心機。渠有當頭石炮,我有士象支持;渠用卒兒掤進,我個馬會邪(斜)移。姐道郎呀,你攤出子將軍頭要捉我做個塞殺將,小阿奴奴也有個踏車形勢兩逼車。”
這首山歌用下象棋比喻男女結識,各用心計,男方使出絕招,女方鎮(zhèn)定自若,妙手解圍。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無論南方或北方,象棋之風均很盛,一些民間文人以象棋為題材,編成民間小曲,廣為傳唱。例如:山東歷城的華廣生,在他所編的《白雪遺音》(刻于清道光八年)卷二中,有一首《馬頭調·下象棋》:
“打掃打掃堂前地,抹了抹桌子,排下了象棋。下棋的人個個都是有緣的,輸了棋,千萬莫要傷和氣。你有炮來我有的是車,連環(huán)馬,看你老將往哪里去?那時節(jié),莫怪俺們無情意。”
這首民間小曲,所詠的似乎是民間棋館,四方的人都可來此下象棋,這無疑是當時一些象棋迷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