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象棋聯(lián)賽20年白皮書(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德國象棋協(xié)會:濮方堯 審核:薛忠、Siegfried Huber
在德國有記載的最早的象棋比賽是1990年7月在漢堡舉行的南環(huán)杯(Südring-Pokal),經(jīng)過6輪激烈角逐,Simon Henke獲得冠軍。隨后在1992年,德國象棋誕生了第一個團體冠軍:Vfs Hamburg。在1994年于漢堡進行的德國杯(Deutschland-Pokal)中誕生了一個德國象棋個人冠軍:Lam Keang Chhay。1995年10月27日在漢諾威,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正式拉開帷幕,共有29名棋手參與了這一在德國象棋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賽事,經(jīng)過6輪積分編排賽制的激烈角逐,Michael Nägler奪得冠軍。從此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成為德國象棋的固定賽事,一直延續(xù)至今。1996年德國杯(Deutschland-Pokal)正式更名為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此后德國象棋一直采用每賽季4站聯(lián)賽分站賽,決出德國象棋年度的團體冠軍,同時選拔出成績最好的棋手獲得參加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的資格,在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上決出德國象棋年度個人冠軍的賽制。
除了每個賽季聯(lián)賽分站賽和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德國每年還有很多其他賽事,如柏林夏日杯(Berliner Sommerpokal),德國象棋快棋冠軍賽(Deutsche Blitzmeisterschaft)以及德國各地象棋愛好者自己組織的邀請賽或區(qū)域性比賽。
讓我們以數(shù)字的方式了解一下德國海內(nèi)外象棋比賽的概況及德國棋手獲得的稱號:
一、德國象棋比賽的概況:
1. 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Deutsche Bundesliga)
歷史: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已有18年的歷史(甚至比中國象甲聯(lián)賽的歷史還要長),每賽季4站比賽(其中1996-1997和2010-2011賽季各有5站),共計74站;
舉辦地:其先后在16個城市舉行過,分別是漢諾威(19次),漢堡(11次),紐倫堡(10次),布倫瑞克,威斯巴登(各7次),柏林,林根,吉森,耶拿(各3次),馬格德堡(2次),阿特魯斯海姆,不萊梅,維爾特,慕尼黑,杜塞爾多夫,萊昂貝格(各1次);
參賽人數(shù)及賽制:參賽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是在2008-2009賽季第一站(漢諾威),共有30位棋手參賽;另外在1995-1996賽季第一站(漢諾威)比賽中有29名棋手參賽;同賽季第二站(漢諾威)比賽中也有28名棋手參賽;
參賽人數(shù)最少的一次是在2011-2012賽季第一站(漢諾威),只有5名棋手參賽;另外在2004-2005賽季第四站(漢堡)和1996-1997賽季第四站(林根)比賽中,分別只有7名和8名棋手參賽。這三次比賽成為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歷史上僅有的3次采用循環(huán)賽制的賽事(其余均為6輪積分編排制);其中2011-2012第一站(漢諾威)賽季只進行了4輪比賽,而1996-1997賽季第四站(林根)進行了7輪比賽,這兩站比賽也是歷史僅有的兩次不是6輪比賽的賽事;
參賽次數(shù):Michael Nägler共參賽59次,成為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參賽次數(shù)最多的棋手;另外Karsten Hoffarth和Michael Meyersieck分別參賽54次和38次;
前三名:先后有44名棋手在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中進入過前三名;其中在Michael Nägler參加的59次比賽中,他共45次進入前三名,成為進入前三名次數(shù)最多的棋手;另外Claus Tempelmann和Pu Fangyao分別進入前三名18次和17次;
共有6位棋手在其參加的所有賽事中均闖入前三名,他們分別是Pu Fangyao(17次),Pu Minggang(3次),Lai Khin Wee(2次),Ye Zhizhou,Wang Bin和Lai Chi Kong(各1次);另外Xue Zhong和Zhang Zhang分別參賽15次和14次,各只有1次沒能進入前三名,成績同樣十分穩(wěn)定;
冠軍:先后有20名棋手在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中奪得過冠軍;在奪冠次數(shù)方面Pu Fangyao以13次冠軍成為奪冠次數(shù)最多的棋手;Michael Nägler以一次之差緊隨其后;另外Zhang Zhang,Norbert Schäfer和Xue Zhong分別有過10次,9次和5次的奪冠經(jīng)歷;
亞軍和季軍:Michael Nägler除了12次奪冠,還有過16次亞軍和17次季軍的好成績;而Claus Tempelmann和Xue Zhong分別獲得過9次和8次的亞軍;此外Claus Tempelmann和Karsten Hoffarth還分別獲得過6次和5次的季軍;
單賽季奪冠次數(shù):在2012-2013賽季的四站比賽中,Pu Fangyao包攬了全部四次冠軍,成為史上第一個賽季聯(lián)賽全滿貫;另外1998-1999賽季的Hajo Siewert,2003-2004賽季和2005-2006賽季的Zhang Zhang以及2011-2012賽季的Pu Fangyao也在單賽季有過3次冠軍的經(jīng)歷;
自然年度內(nèi)的奪冠次數(shù):在2012年度進行的四站比賽中,Pu Fangyao包攬了全部四次冠軍,成為史上第一個自然年聯(lián)賽全滿貫;另外Zhang Zhang在2005年度進行的五站賽事中3次問鼎;
連續(xù)奪冠:從2011-2012賽季第二站(紐倫堡)至2012-2013賽季第四站(萊昂貝格),Pu Fangyao在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中取得7連冠,成為史上最長的連冠紀錄;此前Michael Nägler從2000-2001賽季第四站(漢堡)到2001-2002賽季第二站(阿特魯斯海姆)以及Zhang Zhang從2003-2004賽季第三站(威斯巴登)到2004-2005賽季第一站(漢諾威)都有過3連冠的經(jīng)歷;
全勝奪冠: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歷史上共誕生過4位以6戰(zhàn)全勝戰(zhàn)績奪冠的棋手,分別是Karsten Hoffarth在1999-2000賽季第四站(布倫瑞克),Lai Hop Duong在2007-2008賽季第一站(漢諾威),Michael Nägler在2007-2008賽季第四站(吉森)和Pu Fangyao在2012-2013賽季第二站(杜塞爾多夫);
連續(xù)不敗紀錄:從2010-2011賽季第三站(紐倫堡)第4輪至2012-2013賽季第四站(萊昂貝格)第6輪,Pu Fangyao連續(xù)51場聯(lián)賽比賽未嘗敗績,是史上聯(lián)賽連續(xù)不敗場次的紀錄;這也打破了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從2007-2008賽季第二站(紐倫堡)第1輪至2010-2011賽季第三站(紐倫堡)第2輪的連續(xù)50場不敗的紀錄;另外Zhang Zhang從2003-2004賽季第二站(紐倫堡)第5輪到2006-2007賽季第二站(紐倫堡)第2輪經(jīng)歷了一波連續(xù)46場不。
連勝紀錄:從2012-2013賽季第一站(漢諾威)第4輪到2012-2013賽季第三站(紐倫堡)第4輪,Pu Fangyao在連續(xù)13場比賽中取得勝利,成為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歷史中的連勝紀錄;另外Lai Hop Duong從2006-2007賽季第三站(馬格德堡)第4輪到2007-2008賽季第三站(布倫瑞克)第2輪經(jīng)歷了11連勝;
各站比賽統(tǒng)計:
漢諾威站:在19次賽事中,共產(chǎn)生了12位冠軍,其中Michael Nägler和Zhang Zhang各有4次奪冠經(jīng)歷;Xue Zhong在漢諾威也2次奪冠;此外Stefan Scholz,Nguyen Hung,Hajo Siewert,Norbert Schäfer,Anatol Sargin,Weng Hanming,Lai Hop Duong,Andreas Klein,Pu Fangyao分別在漢諾威獲得過一次冠軍;
漢堡站:在11次賽事中,先后產(chǎn)生8位冠軍,這其中Norbert Schäfer共有4次奪冠經(jīng)歷;而Le Thanh Hai,Stefan Scholz,Hajo Siewert,Michael Nägler,Li Bin,Zhang Zhang,Xue Zhong各奪冠一次;
紐倫堡站:在紐倫堡進行的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被命名為Franken-Cup,共進行了10屆,產(chǎn)生了5位冠軍,Pu Fangyao奪得了其中4次比賽的冠軍;Michael Nägler有過3次奪冠經(jīng)歷;另外Wang Bing,Weng Hanming和Xue Zhong分別獲得過一次冠軍;
布倫瑞克站:在布倫瑞克進行的7次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的冠軍分別被7位不同的棋手獲得,分別是Stefan Scholz,Michael Nägler,Norbert Schäfer,Hajo Siewert,Karsten Hoffarth,Pu Fangyao和Lai Hop Duong;
威斯巴登站:在7次比賽中共產(chǎn)生了5位冠軍,其中Claus Tempelmann和Zhang Zhang各兩次奪冠;此外Karsten Hoffarth,Uwe Frischmuth和Norbert Schäfer各奪冠一次;
柏林站:在比賽中奪冠的棋手有:Pu Minggang,Claus Tempelmann和Norbert Schäfer;
耶拿站:在耶拿的3次比賽同樣由3名不同的棋手奪得冠軍,分別是:Xue Zhong,Lai Khin Wee,Pu Fangyao;
吉森站:在3次比賽中,Michael Nägler兩次奪冠;另一次冠軍由Zhang Zhang獲得;
林根站:在林根進行的3次比賽同樣產(chǎn)生了2位冠軍,分別是Pu Fangyao(2次)和Karsten Hoffarth;
其他站:在馬格德堡進行的2次比賽冠軍全部被Zhang Zhang包攬;
在阿特魯斯海姆,冠軍被Michael Nägler奪走;而在不萊梅,Norbert Schäfer奪魁;而在維爾特,慕尼黑,杜塞爾多夫,萊昂貝格的比賽均由Pu Fangyao奪冠;
Pu Fangyao分別在9個城市奪得過冠軍;而Michael Nägler和Norbert Schäfer的奪冠經(jīng)歷也遍及了6個城市;
2. 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
歷史:其前身位德國杯(Deutschland-Pokal),于1996年正式更名為德國年度總決賽(Deutsche Meisterschaft),共進行了20屆,每年一度;
舉辦地:德國杯共舉行過2屆,分別于1994年在漢堡以及1995年在布倫瑞克;
德國年度總決賽共舉行過18屆,其中從2006年至2011年6次在首都柏林舉行;另外分別于1996年至1999年和2001年5次在布倫瑞克舉行;從2003年至2005年在馬格德堡也舉行過3次比賽;2012年和2013年在漢堡舉行過2次;此外在林根和羅斯多夫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舉行了德國年度總決賽;
賽制:6人單循環(huán)制(其中1994年只有4名棋手參賽;1998年和2006年分別有5人參賽);自1996年起由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選拔成績最好的棋手參賽;
參賽次數(shù):Michael Nägler共17次入圍德國年度總決賽,是參賽次數(shù)最多的棋手;Claus Tempelmann,Joachim Schmidt-Brauns,Weng Hanming,Pu Fangyao和Karsten Hoffarth也各有6次參賽經(jīng)歷;
前三名:Michael Nägler共15次闖入前三名,是進入前三名次數(shù)最多的棋手;另外Pu Fangyao和Weng Hanming也分別6次和5次進入前三名;
冠軍:共產(chǎn)生了10位德國個人冠軍(Deutscher Einzel-Meister),其中Michael Nägler奪冠次數(shù)最多,分別于1996年至1998年,2000年,2001年和2007年共6次奪魁;
Zhang Zhang和Pu Fangyao分別于2004年至2006年和2011年至2013年連續(xù)3年問鼎德國年度總決賽,成為既Michael Nägler之后第二位和第三位實現(xiàn)3連冠偉業(yè)的棋手;此外Karsten Hoffarth于2002年,2003年兩次奪冠;
另外6位德國個人冠軍獲得者分別是:1994年Lam Keang Chhay,1995年Huang Xuekong,1999年Norbert Schäfer,2008年Lai Hop Duong,2009年Weng Hanming,2010年Xue Zhong;
亞軍和季軍:Michael Nägler,Joachim Schmidt-Brauns,Weng Hanming和Xue Zhong各有3次亞軍的經(jīng)歷;此外Michael Nägler還在6次比賽中獲得季軍;Stefan Scholz和Hajo Siewert各獲得過兩次季軍;
積分:總決賽歷史上還沒有一位棋手以全勝戰(zhàn)績奪冠;在8次比賽中最后的德國個人冠軍僅丟半分,取得4,5分成績的,分別是1995年的Huang Xuekong,2000年,2001年和2007年的Michael Nägler,2010年的Xue Zhong,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Pu Fangyao;
快棋加賽:在2007年,2010年和2011年的比賽中都出現(xiàn)了兩名棋手同積4,5分,不得不通過快起加賽來決出勝負的情況,而Weng Hanming,Pu Fangyao和Xue Zhong分別在加賽中惜敗,屈居亞軍,他們也成為史上積分最高的亞軍棋手;
1997年的總決賽更是出現(xiàn)了Michael Nägler,Norbert Schäfer和Stefan Scholz 3人同分且小分一樣的情況,最終經(jīng)過快棋加賽,Michael Nägler成功衛(wèi)冕,而Norbert Schäfer和Stefan Scholz分列二,三位;
各地比賽統(tǒng)計:
柏林:6次比賽的冠軍分屬6位不同棋手,分別是Zhang Zhang,Michael Nägler,Lai Hop Duong,Weng Hanming,Xue Zhong,Pu Fangyao;
布倫瑞克:布倫瑞克絕對可以稱得上是Michael Nägler的“福地”,他分別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和2001年4次在此問鼎德國個人冠軍;此外1995年Huang Xuekong和1999年Norbert Schäfer也在此奪冠;
馬格德堡:Zhang Zhang在此于2004年和2005年兩度奪冠;2003年比賽的桂冠由Karsten Hoffarth摘走;
漢堡:Lam Keang Chhay在1994年的德國杯賽上奪冠,成為史上第一位德國個人冠軍;2012年,在時隔18年后德國年度總決賽重回漢堡,最終Pu Fangyao奪得冠軍;隨后在2013年,Pu Fangyao在漢堡衛(wèi)冕成功;
其他:2000年總決賽在林根舉行,Michael Nägler奪冠;2002年總決賽移師羅斯多夫,由Karsten Hoffarth捧杯;
Michael Nägler也成為唯一一位在3個城市奪得過德國個人冠軍的棋手;Karsten Hoffarth,Zhang Zhang和Pu Fangyao都有在2個不同地點捧杯的經(jīng)歷;
3. 德國象棋團體賽
賽制:每名棋手可根據(jù)其所在地位置加入某一支隊伍,每一次德國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中每一隊中成績最好的3名棋手的積分累加作為此次比賽的團體積分。而當賽季所有分站賽結(jié)束后每支隊伍選取其團體積分最高的三次比賽的團體積分累加,即為本隊本賽季的團體積分;
冠軍:自1992年起,德國象棋設(shè)立團體冠軍。在至今為止的22次團體成績中,共產(chǎn)生了6支冠軍隊伍;其中奪冠次數(shù)最多的是Lingen隊,其分別于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3年共8次獲得德國團體冠軍稱號;緊隨其后的是Vfs Hamburg隊,他們于1992年至1996年,以及1998年和1999年共7次奪冠,其中1992年到1996年的五連冠是德國象棋團體成績的紀錄;
此外還有3支隊伍有過2次奪冠經(jīng)歷,分別是AE Magdeburg隊(2004年和2006年),Stoßzahn Franken隊(2008年和2010年)和Braunschweig隊(2011年和2012年);2002年的團體冠軍被Ostfriesland隊奪得;
奪冠積分:在1995-1996和1998-1999賽季,Vfs Hamburg隊分別以38分的團體成績奪冠,成為史上最高的團體積分;另外在1997-1998賽季,該隊還以37,5分的團體成績奪冠;在2005-2006賽季,AE Magdeburg隊以37分的團體成績奪冠;
2012-2013賽季,Lingen隊以31,5分的團體成績奪冠,成為史上“最經(jīng)濟”的團體冠軍;該隊還于1999-2000和2008-2009賽季以32,5分的團體成績奪冠;而在2007-2008賽季Stoßzahn Franken隊以33分的團體成績奪冠;
個人:自1995-1996賽季德國象棋團體賽成績依據(jù)聯(lián)賽分站賽起,先后共有36名棋手為其所在棋隊最終奪得團體冠軍所得的積分中做出貢獻。其中在2002-2003賽季和2009-2010賽季分別有6名棋手為冠軍Lingen隊和Stoßzahn Franken隊在奪冠積分中做出貢獻;而在2004-2005,2006-2007,2010-2011和2011-2012賽季,最終的冠軍隊(2004-2005和2006-2007賽季為Lingen隊,2010-2011和2011-2012賽季為Braunschweig隊)的奪冠積分全部為3名棋手所得;
Michael Nägler和Karsten Hoffarth參與了Lingen隊全部的8次奪冠歷程,成為獲得團體冠軍最多的棋手;而Michael Meyersieck和Bastian Gollmar也分別有6次和5次的團體冠軍經(jīng)歷;
Michael Nägler在1996-199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和2012-2013賽季,共6次成為為冠軍隊伍貢獻團體積分最多的棋手,成為冠軍棋隊當賽季的“射手王”;而Norbert Schäfer(1995-1996和1997-1998賽季),Karsten Hoffarth(1999-2000和2008-2009賽季),Zhang Zhang(2003-2004和2005-2006賽季)和Pu Fangyao(2010-2011和2011-2012賽季)分別兩次成為冠軍棋隊“射手王”;Hajo Siewert,Anatol Sargin和Xue Zhong分別在1998-1999,2007-2008和2009-2010賽季成為冠軍棋隊的“射手王”;而在2001-2002賽季,Claus Tempelmann和Joachim Schmidt-Brauns為冠軍隊所得積分貢獻相同積分,并列成為當季冠軍棋隊“射手王”;
2011-2012賽季,Pu Fangyao為冠軍隊奪冠積分中貢獻了16分,成為為冠軍棋隊貢獻積分最多的棋手;其在前一賽季為其所在棋隊貢獻了15,5分;而在2003-2004賽季和2009-2010賽季,Zhang Zhang和Xue Zhong也分別為各自棋隊貢獻了15分的冠軍積分;
4. 柏林夏日杯(Berliner Sommerpokal)
歷史:自2006年德國年度總決賽移師柏林后,組織者為未能通過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獲得年度總決賽資格的棋手以及其他象棋愛好者組織的公開賽。從2012年起該賽事逐漸擴大規(guī)模,成為德國棋壇一項國際化的重要獨立賽事,至今共舉行了8屆,每年一度;
賽制:7輪積分編排制;
參賽人數(shù):參賽人數(shù)最多的是2012年,共有32人參賽;2013年參賽人數(shù)最少,共有13人;
冠軍:8屆比賽冠軍分屬8名不同的棋手(其中2013年Pu Fangyao和Xue Zhong并列冠軍),分別是Andreas Klein(2006年),Norbert Schäfer(2007年),Weng Hanming(2008年),Rudolf Reinders(2009年),Liu Zhenyu(2010年),Georg Jeiter(2011年),Pu Fangyao(2012,2013年)和Xue Zhong(2013年);
至今沒有棋手在單屆柏林夏日杯賽上以全勝戰(zhàn)績奪冠;但有5次比賽的冠軍最終取得了6勝1和僅丟半分的成績,分別是2007年的Norbert Schäfer,2009年的Rudolf Reinders,2010年的Liu Zhenyu,2012年的Pu Fangyao和2013年的Pu Fangyao和Xue Zhong;
除了2011和2013年外,所有柏林夏日杯的冠軍均是以積分的優(yōu)勢奪冠的;而2011年的比賽最終Georg Jeiter和Jörn Tessen同積5,5分,對手分也相同,最終比較對手的對手分,Georg Jeiter高出半分,幸運奪冠;在2013年的比賽中,Pu Fangyao和Xue Zhong同積6,5分,對手分和對手的對手分也相同,最終并列冠軍;
Norbert Schäfer在2007年奪冠后成為第一位聯(lián)賽分站賽,聯(lián)賽團體賽,年度總決賽,柏林夏日杯四項賽事都曾染指冠軍的棋手;隨后在2009年,2012年和2013年,Weng Hanming,Pu Fangyao和Xue Zhong也先后完成四項賽事的全滿貫;
5. 德國年度總決賽伴隨賽事(Begleitturnier)
歷史:自1995年起,德國年度總決賽組織者為未能通過象甲聯(lián)賽分站賽獲得年度總決賽資格的棋手以及其他象棋愛好者組織的,和總決賽同時進行的公開賽。隨比賽地點不同,比賽名稱也有所不同,1995年至2001年該賽事被命名為雄獅杯(Löwenpokal);2002年改稱為德國象協(xié)杯(DXB-Pokal);2003年至2005年更名為半球杯(Halbkugel-Pokal);在2006年至2011年期間該賽事更名為柏林夏日杯(Berliner Sommerpokal);隨著2012年總決賽移師漢堡,該賽事又改叫漢馬杯(Hansa-Pferd-Pokal)。至今舉行了18屆(2000年停辦一次),每年一度;
舉辦地:和德國年度總決賽比賽地相同, 1995年至2001年間6次(2000年停辦一次)在布倫瑞克舉行;2006年至2011年間6次在柏林舉行;另外2003年至2005年間在馬格德堡舉行;2012年和2013年在漢堡舉行;除此之外,還于2002年在羅斯多夫舉行過一次;
賽制:比賽采用7輪積分編排制(2002年采用單循環(huán)制);
參賽人數(shù):1995年共有18人參加此項賽事,為參賽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此外1996年和2010年也有17人參賽;
2002年只有8人參賽,成為參賽人數(shù)最少的一次;另外1999年只有10人參賽;此外2001年和2013年分別只有11人參賽;
冠軍:在之前進行的17屆賽事中共產(chǎn)生了13位冠軍;其中Norbert Schäfer(1995年,2004年和2007年)和Weng Hanming(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別3次奪冠;另外Karsten Hoffarth于1997年和1998年兩度捧杯,成為此賽事中唯一衛(wèi)冕成功的棋手;
除去上述3位冠軍以及2006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柏林夏日杯的冠軍之外,還有6位棋手也先后獲得過該項賽事的冠軍稱號,分別是Stefan Meyer(1996年),Joachim Schmidt-Brauns(1999年),Sven Joachim(2001年),Jörn Tessen(2002年),Zhang Zhang(2003年)和Guido Freyer(2012年);
6. 其他賽事
公開賽事:
波登湖公開賽(Bodensee-Open):于1992年舉行,7名棋手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最終Michael Nägler奪冠;
夏日漫步杯(Sommer-Wanderpokal):首屆杯賽于1994年在柏林舉行,16名參賽棋手經(jīng)過7輪積分編排制角逐,最終由Lam Keang Chhay奪冠;第二屆比賽于1年后移師科特布斯,11名參賽棋手經(jīng)過6輪積分編排制角逐,最終Lam Keang Chhay成功衛(wèi)冕;第三屆于1996年8月重回柏林,9名參賽棋手采用6輪積分編排制,最終冠軍被Xu Zhengrong奪走;
柏林象棋賽(Berliner Begegnung):1993年8月在柏林舉行,16名棋手采用6輪積分編排制,最終由Pu Minggang奪冠;
阿爾斯特杯(Alster-Pokal):在1994年漢堡進行的阿爾斯特杯中共有7名選手參賽,比賽采用單循環(huán)制,最終Do Tuyet Ha奪冠;
霍根海姆象棋賽(Hockenheim):2003年8月31日進行,比賽以比賽地霍根海姆命名,共有18人參賽,比賽采用6輪積分編排制,最終Zhang Zhang奪冠;
布倫瑞克杯(Braunschweiger Pokalturnier):由布倫瑞克象棋隊組織的邀請賽,采用5輪積分編排制;至今舉行過3次,Norbert Schäfer,Zhou Gang和Weng Hanming分別于2006年11月,2007年9月和2008年9月在該賽事中奪冠;
德國象棋快棋冠軍賽(Deutsche Blitzmeisterschaft):在總決賽前一天在比賽場地進行的快棋賽(非官方賽事),采用單循環(huán)制;至今舉行過7次,Weng Hanming在此項賽事中奪冠次數(shù)最多,分別于2008年,2009年和2012年3次奪冠;Xue Zhong于2011年和2013年有兩次奪冠經(jīng)歷;此外Michael Nägler和Pu Fangyao分別于2007年和2010年奪冠;
萊昂貝格象棋賽(Leonberger Xiangqi-Turnier):由萊昂貝格象棋隊組織的邀請賽,采用5輪積分編排制;于2012年8月舉行過1次,Pu Fangyao奪冠;
漢堡雙棋賽(Hamburger Schach-Biathlon):由漢堡象棋隊和漢堡孔子學(xué)院聯(lián)合舉辦的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雙棋邀請賽;其中中國象棋組的比賽于2013年6月9日進行,比賽采用5輪積分編排制,共有12名棋手參加,最終Andreas Klein奪冠;
德國青年錦標賽(Deutsche Jugendmeisterschaft):由漢堡象棋隊和漢堡孔子學(xué)院聯(lián)合舉辦的全部由青年棋手參加的比賽,于2013年8月在漢堡舉行,比賽采用6輪積分編排制,共有18名棋手參加,最終Pablo Langsdorf奪冠;
區(qū)域性賽事:
柏林:
柏林俱樂部冠軍賽(Clubmeisterschaft Berlin):由柏林當?shù)仄迨肿约航M織的區(qū)域性賽事,首屆比賽于2007年舉行,5名棋手經(jīng)過雙循環(huán)賽制8輪比賽角逐,最終Jörn Tessen奪冠;第二屆比賽于2008年舉行,5名棋手經(jīng)過單循環(huán)4輪比賽角逐,Jörn Tessen成功衛(wèi)冕;
柏林俱樂部杯賽(Club-Pokal Berlin):由柏林當?shù)仄迨肿约航M織的區(qū)域性賽事,于2007年舉行,5名棋手經(jīng)過淘汰賽制角逐,最終Joachim Lißner奪得冠軍;
赫爾姆斯多夫象棋賽(Hermsdorfer Xiangqi-Turnier):由柏林當?shù)仄迨肿约航M織的區(qū)域性賽事,首屆比賽于2010年8月在柏林進行,Martin Sechting經(jīng)過6輪雙循環(huán)比賽,在4名棋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奪冠;時隔2年,第二屆比賽于2012年10月在赫爾姆斯多夫進行,此次比賽有6名棋手參加,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最終Georg Jeiter奪冠;
柏林象棋錦標賽(Berliner Meisterschaft):由柏林當?shù)仄迨肿约航M織的區(qū)域性賽事,每次比賽有6名選手參加,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至今舉行過2次,Wu Caifang和Georg Jeiter分別獲得2011年和2012年該賽事的冠軍;
漢堡:
南環(huán)杯(Südring-Pokal):由漢堡當?shù)仄迨纸M織的區(qū)域性賽事,于1990年7月舉行,德國象棋有記載的最早的比賽;4名參賽選手采用雙循環(huán)賽制,最終Simon Henke奪冠;
皇后杯(Queens-Cup):第一屆比賽于1991年7月在漢堡舉行,5名參賽選手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最終Kang Muning奪冠;時隔2年,于1993年9月,此賽事再次在漢堡舉行,共有6名棋手參賽,通過單循環(huán)賽制比賽,Pu Minggang奪得冠軍;
巴伐利亞州:
巴伐利亞冠軍公開賽(Offene Bayrische Meisterschaft):由巴伐利亞州棋手自己組織的象棋區(qū)域性象棋賽事,于2004年9月18日在奧格斯堡進行,6名參賽選手經(jīng)過5輪單循環(huán)賽制角逐,最終Anatol Sargin奪走冠軍。
二、德國棋手參加國際賽事
1. 世界象棋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s)
歷史:世界象棋錦標賽由世界象棋聯(lián)合會主辦,始于1990年,自1991年起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行12屆;
賽制:男子組比賽采用9輪積分編排制(2005年采用11輪積分編排),女子組比賽依據(jù)參賽人數(shù)采用不同賽制;
德國隊參賽人數(shù):德國象棋隊參加了男子組全部12屆賽事,女子組參加了2005年至2011的4屆比賽;其中1993年的世錦賽德國隊共選派了12名棋手參加,為歷屆世錦賽德國隊參賽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另外在2009年和1999年的世錦賽中,德國隊也分別選派了10名和9名棋手參加;
1991年世錦賽只有3名德國棋手參加,為歷屆最少;此外在2003年和2011年世錦賽中,德國隊分別只有4名和6名棋手參加;
參賽次數(shù):共有31名來自德國的棋手參加過世錦賽,其中男子組Michael Nägler共8次參賽,成為參賽次數(shù)最多的德國棋手;而Simon Henke和Siegfried Huber也分別有過7次參賽經(jīng)歷;女子組Wu Caifang共參賽4次(其中2005年代表英國隊),Lea Schmidt也參賽過1次;
名次:Zhang Zhang在2005年世錦賽中獲得第19名,為德國棋手在世錦賽男子組中的最好名次;另外Pu Fangyao和Xue Zhong分別在2011年和2009年世錦賽中排名第22和第23;
Wu Caifang在2009年和2011年世錦賽上分別獲得女子組第7名和第8名,為德國棋手在世錦賽女子組中的最好名次;
戰(zhàn)績:Zhang Zhang在2005年世錦賽11輪比賽后積6,5分,為德國棋手在世錦賽男子組中的最高積分;此外Pu Fangyao在2011年世錦賽,Xue Zhong在2009年和2011年世錦賽上分別9輪積5分;
Wu Caifang在2005年和2009年世錦賽上,分別在7輪比賽積3,5分,為德國棋手在世錦賽女子組中最高積分;
2. 世界智力運動會(World Mind Sports Games)
歷史:世界智力運動會由世界智力聯(lián)盟主辦,始于2008年,每四年一屆,至今共舉行兩屆,稱為智力運動的“奧運會”;
賽制:2008年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中國象棋賽事分男子快棋賽,男子個人賽,男子團體賽,女子個人賽和女子團體賽五項;其中男子組三項賽事均采用9輪積分編排制,女子組兩項賽事均采用7輪積分編排制;
2012年第二屆世界智力運動會中國象棋賽事分男子快棋賽,男子個人賽,女子快棋賽和女子個人賽四項,并根據(jù)男子個人賽成績統(tǒng)計男子團體成績;其中男子組兩項賽事均采用9輪積分編排制,女子組兩項賽事均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
參賽人數(shù):2008年首屆世界智運會上共有3名德國棋手參加比賽,其中Pu Fangyao參加了全部三項男子組賽事,Andreas Klein參加了除男子個人賽外的另兩項賽事,Jörn Tessen參加了除男子快棋外的另兩項賽事;
2012年第二屆世界智運會上共有7名德國棋手參加比賽,其中Xue Zhong,Chen Jun,Sechting Martin參加了全部兩項男子組賽事,Wu Caifang參加了全部兩項女子組賽事,此外Uwe Frischmuth參加了男子快棋賽,Pu Fangyao和Jörn Tessen參加了男子個人賽;
名次:Pu Fangyao在2008年世界智運會男子快棋賽中取得第15名,為德國棋手在該賽事中的最高排名;另外Xue Zhong在2012年世界智運會男子快棋賽中取得第18名;
Pu Fangyao在2008年世界智運會男子個人賽中取得第16名,為德國棋手在該賽事中取得的最高排名;此外Chen Jun和Pu Fangyao分別在2012年世界智運會上取得男子個人第21名和第22名;
Wu Caifang在2012年世界智運會女子快棋和女子個人賽中分別獲得第5名和第6名;
德國隊在2012年世界智運會取得男子團體第6名;
戰(zhàn)績:Pu Fangyao在2008年世界智運會男子快棋賽中取得5分,為德國棋手在該賽事中取得的最高積分;此外Xue Zhong在2012年智運會男子快棋賽中取得4,5分;
Pu Fangyao在2008年世界智運會男子個人賽中取得5分,為德國棋手在該賽事中取得的最高積分;此外Chen Jun在2012年智運會男子快棋賽中取得4,5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u Fangyao在2008年世界智力會男子團體賽中戰(zhàn)和中國象棋特級大師Sun Yongzheng;
3. 世界智力精英運動會(Sportaccord World Mind Games)
歷史:世界智力精英運動會由世界智力聯(lián)盟主辦,始于2011年,每年一屆,至今舉行兩屆;
賽制:男子組比賽共邀請8名棋手參加,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女子組比賽共邀請4名棋手參加,采用雙循環(huán)賽制;
戰(zhàn)績:Xue Zhong和Wu Caifang代表德國參加了2012年智英會;其中Xue Zhong在對陣亞洲頂級高手Nguyen Hoang Lam,Ng Jun Ming和Lei Kam Fun的比賽中與對手戰(zhàn)和,以3,5分的積分取得男子組第4名的佳績;而Wu Caifang在女子組比賽中雖與其他選手實力懸殊較大,但與越南棋手Cao Phuong Thanh戰(zhàn)和,最終位列第4名;
4. 歐洲象棋錦標賽(European Championship)
歷史:歐洲象棋錦標賽由歐洲象棋聯(lián)合會主辦,始于1984年,至今共舉行27屆,其中有8屆獨立的個人賽,7屆獨立的團體賽,另外12屆比賽為個人賽,同時依照個人成績統(tǒng)計團體賽成績;
賽制:自1990年起個人賽采用7輪積分編排制(之前數(shù)據(jù)不詳);
名次:在1991年于漢堡進行的歐洲象棋團體賽上,東道主德國隊力壓群雄,獲得團體冠軍;
至今為止,德國棋手還沒有在歐洲象棋錦標賽中獲得過個人冠軍,其在個人賽上的最好成績?yōu)?/span>Pu Fangyao在2010年歐錦賽上獲得個人亞軍;另外Kang Muning和Zhang Zhang分別在1990年和2006年歐錦賽上獲得個人第4名;
戰(zhàn)績:Pu Fangyao在2010年歐錦賽中取得6分的積分,是德國棋手參加歐錦賽個人賽的最好成績;此外Kang Muning和Huang Xuekong在1990年歐錦賽,Zhang Zhang在2006年歐錦賽,Chen Jun和Nguyen Viet在2010年歐錦賽以及Pu Fangyao在2013年歐錦賽上分別取得了5分的積分;
5. 韓信杯象棋國際名人賽
歷史:韓信杯由中國象棋協(xié)會和江蘇省體育局主辦,始于2009年,每年一屆,至今舉行五屆;
賽制:比賽共邀請12名棋手參加,預(yù)賽分成兩組,每組6人,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決賽各組同名次棋手爭奪相應(yīng)名次;
受邀參賽:中國象棋協(xié)會于2011年特邀德國棋手Michael Nägler參加第三屆韓信杯;于2013年特邀德國棋手Karsten Hoffarth和Bastian Gollmar參加第五屆韓信杯;
戰(zhàn)績:由于參賽選手均為亞洲頂級高手,受邀德國棋手與其實力相差較為懸殊,故戰(zhàn)績不佳,Michael Nägler和Bastian Gollmar分別在2011年和2013年韓信杯中列第12名,Karsten Hoffarth在2013年韓信杯上列第11名;
雖然排名不理想,但是德國棋手在比賽中不乏亮點,其中Michael Nägler在2011年韓信杯上成功逼和香港和澳門的頂級高手Wong Hok Him和Lei Kam Fun,展現(xiàn)了不俗的實力;
6. 楊官璘杯象棋公開賽海外組
歷史:楊官璘杯由中國象棋協(xié)會,廣東省棋牌運動管理中心,東莞市體育總會聯(lián)合主辦,始于2004年,每兩年一屆,至今舉行五屆;
賽制:該賽事自2008年第三屆起設(shè)立海外組,采用9輪積分編排制;
參賽:德國隊的Xue Zhong和Weng Hanming參加了2010年第四屆楊官璘杯海外組的比賽,Pu Fangyao參加了2012年第五屆楊官璘杯海外組的比賽;
戰(zhàn)績:三名德國棋手在各自所參加的比賽中均取得了4,5分的積分;其中Xue Zhong在第四屆楊官璘杯海外組的比賽中取得第26名,為德國棋手參加該賽事的最高名次;
7. 中德象棋對抗賽
在2009年世錦賽前夕,中國象棋協(xié)會組織了首屆非華越裔棋手培訓(xùn)班,在培訓(xùn)期間德國象棋隊分別和北京專業(yè)隊以及北京地方高手組成的聯(lián)隊進行了一次對抗賽。由于實力懸殊,最終德國隊3平12負,僅有Wu Caifang,Stephan Bradler和Pu Fangyao與對手戰(zhàn)平;
在2011年世錦賽前夕,中國象棋協(xié)會組織了第二屆非華越裔棋手培訓(xùn)班,在培訓(xùn)期間德國象棋隊和江蘇隊專業(yè)棋手以及地方高手組成的聯(lián)隊進行了一次對抗賽。兩隊實力差距較大,最終德國隊在兩輪12盤棋中取得3勝1平8負的成績,其中Pu Fangyao取得1勝1平,其中戰(zhàn)和了中國象棋大師Li Guoxun,Xue Zhong和Reinhard Knab也各取得1場勝利;
2012年中國象棋協(xié)會訪問德國期間,德國象棋隊和江浙地區(qū)企業(yè)家高手聯(lián)隊進行了一次快棋對抗賽。最終經(jīng)過9輪81盤棋的較量,德國隊總成績27勝4和50負,其中Michael Nägler,Claus Tempelmann和Uwe Frischmuth均在9盤棋中取得5分的積分;
8. 歐洲非亞裔棋手賽(Non-Asian Tournament)
2000年在巴黎進行的由純歐洲棋手參加的象棋賽事,比賽采用7輪積分編排制。德國共有5名棋手參加,其中Claus Tempelmann以7戰(zhàn)全勝戰(zhàn)績奪冠,Siegfried Huber和Joachim Schmidt-Brauns分別以4,5分的積分獲得第4名和第6名;
三、德國棋手獲得的稱號
1. 世界象棋聯(lián)合會稱號
世界象棋聯(lián)合會非華越裔象棋大師(WXF NCNV Xiangqi Master):德國共產(chǎn)生了5名世象聯(lián)非華越裔象棋大師,分別是Michael Nägler,Claus Tempelmann,Joachim Schmidt-Brauns,Jörn Tessen和Martin Sechting;
2. 歐洲象棋聯(lián)合會稱號
歐洲象棋特級大師(European Xiangqi Grandmaster):德國有1名歐洲象棋特級大師,Pu Fangyao;
歐洲象棋大師(European Xiangqi Master):德國共有4名歐洲象棋大師,分別是Hajo Siewert,Zhang Zhang,Xue Zhong和Chen Jun;
歐洲非華越裔象棋大師(European NCNV Xiangqi Master):德國共有16名歐洲非華越裔象棋大師,分別是Robert Hübner,Stefan Scholz,Jan Berents,Michael Nägler,Claus Tempelmann,Norbert Schäfer,Siegfried Huber,Karsten Hoffarth,Joachim Schmidt-Brauns,Simon Henke,Reinhard Knab,Andreas Klein,Stephan Bradler,Rudolf Reinders,Jörn Tessen和Uwe Frischmuth;
歐洲女子象棋大師(European Female Xiangqi Master):德國有1名歐洲女子象棋大師,Wu Caifang;
3. 德國象棋協(xié)會稱號
德國象棋特級大師(Deutscher Xiangqi-Großmeister):共有6名棋手獲得德國象棋特級大師稱號,分別是Michael Nägler,Norbert Schäfer,Karsten Hoffarth,Zhang Zhang,Pu Fangyao和Xue Zhong;
德國象棋大師(Deutscher Xiangqi-Nationalmeister):共有10名棋手獲得德國象棋大師稱號,分別是Lam Keang Chhay,Huang Xuekong,Pu Minggang,Nguyen Hung,Stefan Scholz,Hajo Siewert,Joachim Schmidt-Brauns,Claus Tempelmann,Weng Hanming和Lai Hop Du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