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國華:機智勇戰(zhàn)新科狀元,以棋益智弘揚國粹
一、五歲學棋父子對弈,12歲拜師15歲五段
采訪著劉國華,我們邊吃邊聊。劉國華看上去書生氣較足,說話語氣中柔中見剛,好在我們以前見過面,采訪他時,我們沒有差距、沒有距離,暢所欲言、無話不談,當然是采訪著有關他的學棋經(jīng)歷、學棋體會以及他對象棋的理解和認識。劉國華告訴我學棋的最大體會是:“以棋會友,增進友誼;以棋益智,弘揚國粹。”
劉國華告訴我:父親劉鳳生是中國江西省南昌市人,1949年大陸解放后,隨國民黨敗走臺灣落地生根。我本人于1969年8月10日出生于臺灣臺北市,由于父親是一位象棋迷,在我小時候約五歲稍為記事時,就經(jīng)常看著父親對弈象棋,特別是看著父親經(jīng)常癡迷象棋的樣子,有時甚至到吃飯時也顧不得,常常是媽媽催著我喊他吃飯,于是小小年紀的我就產(chǎn)生了對象棋“魅力”特別愛好。在父親休閑時,他會經(jīng)常教我“馬走日”、“象走田”、“當頭炮”、“過宮炮”等基本布局和簡單象棋戰(zhàn)術。當父親開心的時候,他會叫我和他對弈,于是我在五歲時就基本上學會了下象棋。
劉國華從小因家住在臺灣松山,當時臺灣松山棋藝盛行,在臺灣松山路的天橋下,每天都聚集著年輕的、少年的,特別是老年棋手們的捉對廝殺,我會經(jīng)常跑去觀看觀賞觀摩,遇到老年棋手閑暇時,會叫上我來幾盤棋,當然是我負多勝少,但是我體會了輸棋前精彩搏殺的快樂之感和激烈享受。在我大約11歲之后搬至臺灣木柵,在家附近的忠順街雜貨店門口就有棋攤,于是我便常常去棋攤找象棋前輩請教對弈,當時認識了我稱為“小師傅”的
在我12歲的某一天,我照例到棋攤下棋,碰巧遇見臺灣棋界名
劉國華特別告訴我:每當回憶起那時情景,我都非常感謝引領我走上象棋之路的父親與啟
二、象棋之路精彩紛呈,遇見棋圣感端萬分
在1984年,年僅15歲的我參加第一屆臺灣“安國杯”象棋錦標賽,當時象棋高手如云,個頭矮小不起眼的我,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決賽,最后榮獲第五名并晉升五段,成為當時臺灣地區(qū)最年輕的象棋五段棋手,從此以后,讓我對自己努力研究棋藝產(chǎn)生了莫大鼓舞,雖然我知道自己實力還達不到象棋五段棋力,但是之后我會更加努力充實自我。以后,在我25歲那年榮獲臺灣象棋錦標賽個人亞軍,在30歲榮獲臺灣“陽信杯”名人賽冠軍。再接著以后,我不斷的努力學習象棋、打譜、訓練,以求來尋求突破棋藝瓶頸。
我采訪著劉國華,詢問他“你對陣過中國棋手并對中國哪位棋手印象深刻嗎?”說到此時,劉國華眼睛“放電”,頓時精神也振奮起來,他告訴我:在1990年,他和臺灣馬仲威、林見志三人參加了在泰國曼谷舉行的1990年第6屆亞洲象棋錦標賽,并取得了象棋團體亞軍的好成績,劉國華說,我清楚的記得,當年男子團體前六名是:中國、中華臺北、中國香港、西馬、泰國、中國澳門。當年我也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性象棋大賽,當時我很巧對陣中國“十霸王”棋圣胡榮華,按賽制棋規(guī)是雙方分先二盤,初見“十霸王”棋圣胡榮華,在第一盤開始走棋時,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手都在發(fā)抖、很緊張?因為小時候,我是捧著
劉國華告訴我,在這以后,我多次與大陸棋手交戰(zhàn)過,例如廣東呂欽、廣東許銀川、黑龍江趙國榮、江蘇徐天紅等多位象棋名手,深感象棋國粹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劉國華告訴我,他和“少年姜太公”許銀川下過棋,感覺許銀川棋品人品非常之好,很值得我們學習。談到大陸,劉國華特別告訴我,他先后去過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廈門等地,中國地大物博,歷歷在目,大陸對臺灣同胞很有人情味,我到大陸參觀、旅游特別開心快樂并有回家之感覺,如有機會能博覽中華大地并住上幾天,那真是人生的快樂之事啊!
三、業(yè)余象棋生活為重,家庭幸福棋樂無窮
盡管多年來,劉國華在海內(nèi)外象棋界戰(zhàn)績不錯,請看劉國華象棋戰(zhàn)績:1984年第一屆臺灣“青少年杯”象棋錦標賽冠軍;1984年第一屆臺灣“安國杯”象棋比賽第五名并晉升五段;1986年第二屆臺灣“新莊市長杯”象棋賽冠軍;1994年臺灣象棋錦標賽個人亞軍;1998年第二屆臺灣“佛乘杯”世界棋王賽亞軍;1998年臺灣第十七屆“清水觀音杯”象棋賽高段組亞軍;1999年臺灣第四屆“陽信杯”名人象棋賽冠軍并榮獲“名人”頭銜;1999年臺灣“啟泰杯”象棋精英賽冠軍;2001年臺灣第六屆“陽信”名人象棋賽亞軍;2001年臺灣第十七屆“新莊市長杯”象棋賽亞軍;2003年臺灣第二十二屆“清水觀音杯”象棋賽高段組亞軍;2003年臺灣2003年“促進杯”甲組亞軍;2003年臺灣第八屆“陽信”名人象棋賽冠軍;2004年臺灣第九屆“陽信”名人象棋賽冠軍并榮獲“金名人”頭銜;2006年臺灣第二屆“佛乘杯”高段棋王賽亞軍。曾任中華臺北象棋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中華臺北青年學生象棋聯(lián)盟總教練、中華臺北人腦對計算機象棋大賽裁判長;曾任中華臺北“陽信大專杯”、“新光三越杯”、“佛光杯”、“富帝杯”、“成功杯”、“弈林杯”、“臺北市青少年象棋賽”裁判長;曾任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師范大學、中央大學、國北師象棋社團指導老師;曾任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成功高中、明倫高中、北一女中、金陵女中象棋社團指導老師;1996年亞洲杯象棋賽獲得“象棋國際大師”稱號,并曾獲選1990年、1996年“亞洲杯”中華臺北棋手,獲選1997年、2003年“世界杯”國手,F(xiàn)為中華臺北名揚象棋藝術學院院長。
但是在中華臺北象棋界,棋手們基本上都是業(yè)余,劉國華告訴我,他們業(yè)余棋手都沒有象棋的固定工資、沒有政府象棋經(jīng)濟來源。因此,在臺灣絕大多數(shù)棋手,都必須按正常之路去拼搏、去奮斗、去工作獲得生活收入和經(jīng)濟來源。
劉國華告訴我,他的象棋之路相當艱苦和艱辛,尤其是在他十多歲的時候,父親劉鳳生因車禍癱瘓在家多年,一直由母親照顧著。我一直是半工半讀并上過夜校,在18歲成年之后,我先在工廠里做車工、銑工等工種,一邊工作一邊下棋,到了1991年按臺灣規(guī)定必須義務服兵役兩年,我在兩年服兵役后在臺灣做人壽保險業(yè)務,再以后結婚成家,妻子是鄰居年齡大我一點,但是我們夫妻恩愛有加,F(xiàn)在有四個孩子(一女三男),因為臺灣沒有大陸的計劃生育政策,現(xiàn)在大女兒21歲已經(jīng)工作,大兒子今年20歲正在當兵,二兒子16歲上高中,最小兒子14歲上初中。
談起家庭生活、
其實,在我的骨子里靈魂深處喜歡著象棋,喜歡著以棋會友、增進友誼,喜歡著以棋益智、棋樂無窮。現(xiàn)在我的工作繼續(xù)作人壽保險業(yè)務,閑暇之余兼職教中小學生象棋,比較突出的學生中趙奕帆,曾在臺灣取得過好名次并代表中華臺北出席海外象棋比賽。
談到推廣象棋藝術,提攜象棋后輩,加快象棋發(fā)展。劉國華告訴我“在臺灣象棋界,我不僅僅是位象棋棋手,并在追隨
四、以棋益智弘揚國粹,開拓視野期待飛躍
采訪著劉國華,他深有感觸的說:“棋手們在每個成績背后無不留下堅實的足跡和勤奮的汗水,但我仍然感覺到臺灣與世界頂級象棋高手尚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于是在練棋的同時也廣為涉獵名譜開拓視野,期待臺灣棋藝有更大的飛躍。”
劉國華告訴我,2012年陳羅平杯第十七屆亞洲杯中華臺北棋手選拔賽,于今年9月2日在臺北市大安區(qū)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象棋協(xié)會舉行,參加選拔之棋手計14名,依選手號次順序為:林瑞興、劉國華、劉安生、黃元邦、林中貴、陳振國、趙知遠、馬仲威、陳慶文、蔡安爵、張哲元、張晶華、游原碩、林榮賢。最后我榮獲第一名,其他第二名至第八名:林中貴、游原碩、林榮賢、黃元邦、陳慶文、蔡安爵、陳振國。實際代表臺灣出賽的棋手(含正選三名、替補一名)男子組第一名劉國華八段、第二名林中貴七段、第三名黃元邦六段、第四名蔡安爵六段;青少年組(正選一名)游原碩七段。
作為中華臺北第一名劉國華出戰(zhàn)本屆亞洲杯,表現(xiàn)可點可圈、戰(zhàn)績可佳。請看劉國華七輪戰(zhàn)績:第一輪第二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后勝緬甸黃必富;第二輪第二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先和越南武明一;第三輪第二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后和西馬李家慶;第四輪第一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后勝泰國陳自成;第五輪第二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后勝澳大利亞鄺錦光;第六輪讓位隊友上陣;第七輪第三臺中華臺北劉國華先勝中國王天一。劉國華以六戰(zhàn)四勝二和不敗成績,助陣中華臺北隊榮獲男子團體第五名。特別是劉國華先勝中國(新科狀元)王天一,更是震驚賽場和海內(nèi)外棋壇,請看當時現(xiàn)場戰(zhàn)績紀實評述。
第七輪比賽變化無窮,第一組中華臺北隊(二先一后)對陣中國隊,中國隊積12分穩(wěn)奪冠軍,中華臺北隊積8分排在第三,不知是中國隊松懈還是輕敵,最后是中華臺北戰(zhàn)和中國,尤其中華臺北劉國華戰(zhàn)勝中國新科狀元王天一,爆出冷門。戰(zhàn)后,我專門請中國隊主帥張強幫助分析我們棋局,張強告訴我:雙方開局是紅方起馬對黑方挺卒,然后轉中炮對屏風馬。中局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然后,紅方王天一強行斬去紅方底相并形成紅方有攻勢,黑方多象互有顧忌局面。黑方王天一本應該走車3退3牽住對方。以下紅車五平三,車7平5,炮三平九,馬7進6,基本和棋。而在實戰(zhàn)之中,黑棋王天一誤走車3退5,老將紅方劉國華審局度勢,在本隊先失一城和后和一城(中華臺北林中貴先負中國蔣川,中華臺北蔡安爵后和中國王躍飛)的情況下,突出妙手炮轟黑方底象,再上車2路,形成絕殺之勢。黑方王天一無奈推枰認負。這樣,雙方中國和中華臺北大分上3:3各積一分“握手言和”。
談起對國粹象棋看法,談起象棋推廣海外,劉國華告訴我,象棋是中國古老的藝術,中華臺北在亞洲杯、世界杯的象棋比賽中多次獲得團體亞軍,中國隊是象棋夢之隊,同時令我憂心的是近年來越南象棋隊的崛起,由于越南政府非常重視象棋文化的推展,建立了象棋職業(yè)化制度,使棋手在研究象棋棋藝的精進中,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而身在中華臺北的我,非常羨慕越南政府對象棋棋手的高度重視,我期望著中華臺北象棋界的朋友們,大家齊心協(xié)力推廣象棋文化藝術,向下象棋民間扎根,同時能建立起象棋職業(yè)化制度,進而努力成入象棋世界最強陣容之一。 (2012年10月27日寫于菲律賓馬尼拉克拉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