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如他名字內涵所示:勇士;征戰(zhàn)。然而,征途漫漫,歷盡艱難。
去年10月25日上午,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網(wǎng)上對局直播。當棋局鐵定雙方不分軒輊,確保奪冠的那一刻,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太不容易了!上海棋手孫勇征,終于力壓群雄,成為我國歷史上第15位象棋男子全國冠軍!
孫勇征,土生土長的上海籍棋手。1995年14歲的他,在全國棋賽上獲第11名,取得象棋大師稱號。棋司令胡榮華以及眾多棋迷皆大喜過望:小小年紀,出類拔萃。想必用不了多久,他一定會更進一步,鰲頭獨占,晉升為特級大師的。可是,棋海沉浮,不由自主,有時還落入低谷。胡司令替他著急,圈內人為之糾結。等吧,這一等,竟是16個年頭。小孫,已是“而立之年”。我,作為一名在勇征啟蒙時,出過些許力的老棋迷,對他一路走來的回想和感慨,如潮般涌來......
尚在幼兒園的小勇征,就表現(xiàn)出對象棋的出眾天賦,遂被“伯樂”滬上名棋手葛維蒲相中,吸收入培訓班。葛君忙不過來時,我便常去代課。后來,我們又帶他出去參加一些象棋社會活動,一來讓孩子見見世面;二來長長棋力。
1988年春,我和陳炳濤等棋友組織了一場“老幼象棋賽”,雙方各7人。一方是六七十歲的市農場局離休老干部;另一方是6至11歲的稚童,其中最小的便是尚在幼兒園的勇征。葛教練刻意將他安排在第一臺上,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鏖戰(zhàn),勇征以精彩殺法贏了下來,幫助小朋友隊以8比6的總比分獲勝。眾人樂了:“哈哈,小孫子打敗了老爺爺。”
翌年春節(jié),地處市西北隅的桃浦文化館組織象棋表演活動。我們考慮,讓一個髫齔之年的“小八辣子”上臺擺擂,“拳打南山猛虎,腳踢東海蛟龍”,是何等威風!其時,孫勇征在上海灘棋界已小有名氣,棋迷自然聞風而來。我等,也將此視為一種榮耀。前輩棋手陳炳濤(今已88歲高齡)帶隊壓陣;我負責主持及棋證(港語:裁判、唱棋)。逢年過節(jié),勇征之父攜兒外出下棋,幾成慣例,并為如堵的觀眾義務掛大棋,當一名“志愿者”。小勇征坐著,手夠不著棋,有人找來小凳子,疊于椅面湊合,又成一道“風景”。當?shù)睾檬忠粋個輪著跳將上臺,可幾乎無人對局逾半小時,均敗下陣去。如此不經(jīng)“夾”,我靈機一動,再在計時鐘上做文章:來賓可用半小時,而孫只允15分鐘(均為包干制,超時判輸),以此增加觀賞性。然而對弈中,但見大人棋手不時搔頭撓耳,遲遲難以落子,而勇征卻只管眨巴著小眼睛,聲色全無。其狀如蒲松齡筆下的小蟋蟀斗大公雞,煞是有趣。結果,攻擂者還是紛紛落馬而去。還有個小插曲:攻擂中間休息片刻,等再開戰(zhàn)時,遍找竟不見小孫蹤影。后來,總算在小朋友玩車的“兒童樂園”里,把他“揪”了出來。他,畢竟還是孩子。
1990年仲夏之夜,百年古鎮(zhèn)真如鎮(zhèn)舉辦文化夜市,別開生面的象棋擂臺賽列于其中。場地設在鋪有青石板路大街一側墻邊,三面用桌子圍好,里面攻擂實戰(zhàn),觀眾在外看大棋盤“直播”。“帥”旗之下,小孫勇當先鋒(主帥是其師葛維蒲)。那晚,上臺者不乏普陀區(qū)深諳橘梅韜略的業(yè)余好手,勇征身為臺主,禮當“讓先”,于是歷經(jīng)了種種布局武器考驗:有陰陽怪氣的“仙人指路”;有急風暴雨的“盤頭夾馬”;有詭異多變的“起馬局”;有四平八穩(wěn)的“飛相局”;更有鋒藏一側的“過宮炮”,等等。而小孫一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皆應對得有板有眼,中規(guī)中矩,施出各路解數(shù),也用老師所教套路,更有自己基本功的發(fā)揮,而大獲全勝。夜?jié)u深,棋迷們圍著表演中從無敗績的小勇征,久久不愿散去,議論紛紛,贊譽有加......
星移斗轉,歲月滄桑。20年之后,一位弈林翹楚崛起,一顆棋壇新星升空。這就是今年的全國新棋王:孫勇征。